文 | 新識研究所
互聯網人常調侃自己的職場三大錯覺:這次裁員不會輪到我、年底KPI肯定能超額完成、手裏的期權遲早能變現。
前兩個如今很難說準,但是大廠們今年對期權的比例和歸屬方式格外關心起來。
11月3日小紅書宣佈調整員工入職期權歸屬方式,從原先與阿里一致的「50%+25%+25%」模式,改為「15%、25%、25%、35%」的梯度歸屬方案,這一調整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一個月前,小紅書已將期權授予價從6月的18美元/股大幅上調至25美元/股,行權價維持2美元/股不變,每股收益達23美元,這已是年內第三次調整價格。
而在10月10日,字節跳動發佈了其一年兩次的期權回購通知。根據郵件內容,本次在職員工的回購價格為200.41美元/股,約合人民幣1424.01元;而2025年4月時,在職員工的回購價為189.90美元
對於已離職員工,本次回購價為180.37美元/股(約合人民幣1281.62元);相比之下,2025年4月離職員工的回購價則為161.42美元/股(約合人民幣1158.71元)。
此次回購中,離職員工的期權回購價格折扣率由今年4月的8折提升至目前的9折,反映出字節跳動對離職員工權益的進一步保障。與此同時,公司還新推出一項針對被動離職員工的福利政策:對於因組織調整而被動離職的內地正式員工,將提供最長6個月、每月最高1.2萬元人民幣的過渡性補貼,以緩解其職業轉換期的經濟壓力。
從2019年至今字節期權已從44美元/股上漲到189.9美元/股,期間共上漲7次,價格翻了5倍。
即使僅看最近三年,字節的期權價值始終保持着每半年至少5%的漲幅,年化增長率穩定在10%以上,這一表現已跑贏市面上絕大多數理財產品。尤其在不少公司面臨「期權變廢紙」的窘境下,字節員工手握的這份持續增值、相對穩健的期權,無疑帶來了一種稀缺的確定性。
可見對於職場人來說,要想期權成為一樁穩賺難賠的生意,選對平臺無疑是這場「雙向奔赴」中最關鍵的要素。
01互聯網大廠人,不愛期權愛現金了
「我上大學之後,覺得實現財富自由大概有幾條路徑:一是買彩票,二是買房,三是加入一家有前景的公司並獲得期權,四是自己創業。」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羅永浩的播客節目中這樣分享道。可見伴隨中國經濟騰飛起來的中青代,對期權的憧憬是寫在時代記憶裏的。
如何理解期權?簡單來說,期權就是公司和員工之間的一種「未來約定」:只要你繼續在公司工作滿約定的年限(比如3年或4年),將來就有權按照今天約定好的價格,買入公司股票。
舉例來說,假如公司現在和員工約定,3年後可以按每股50元的價格購買1000股。如果3年後公司股價漲到100元/股,員工只需花5萬元(50元×1000股)買入,理論上就能立刻獲得5萬元的賬面收益(假設可以賣出);但如果3年後股價低於50元,員工完全可以選擇放棄行權不買,不會有任何實際損失。
因此,期權本質上更像是公司給員工描繪的一張「預期收益」圖景:只有公司發展得好、股價上漲,員工才能從中獲益;反之,若公司表現不佳,期權就形同廢紙。它的核心目的並非讓員工靠炒股賺錢,而是通過將個人利益與公司長期發展綁定,激勵大家「一起好好幹」。
目前國內互聯網大廠的股票歸屬規則各有不同。其中阿里在2024年4月1日開始執行15%、25%、30%、30%的新股票歸屬計劃,字節在2024年1月1日起,開始按照20%、25%、25%、30%的規則歸屬股票。
騰訊則是入職時只給3年股票,3年各歸屬1/3。快手和百度是每年歸屬25%。美團目前仍按照0,50%,25%,25%的形式歸屬,總體來說都是拉長了期限,鼓勵員工待得越久激勵越高。
這種設計背後暗藏多重算計,一方面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性強,公司通常會設定較高的業績考覈門檻,不少員工待不到兩年便主動離職,公司便可以「低成本」收回期權。
另一方面勞動合同通常三年一簽,到期續簽的主動權掌握在公司手中。若不續簽,能省下後續激勵成本;若續簽合同卻不延續期權計劃,員工便陷入兩難:留下等於變相降薪,離開則連本可能歸屬的第四年期權也徹底泡湯。
有大廠員工透露,一些公司會針對性「優化」臨近期權歸屬期的員工,通過施壓、誘導甚至變相逼迫,使其接受自動離職或接受遠低於法定標準的補償方案。結果往往是,員工還沒等到期權解鎖,就已被「禮貌」請出門。
雖然大部分非上市公司的期權就是在畫餅,但比如小鵬、小米這樣的公司,在上市前幾年拿着期權加入公司的人選,也都實在地獲得了股票變現的收益。
貝殼在2020年上市時,就將原有的1股拆分為5股;後按每3股拆分後的股份兌換1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的比例進行轉換。舉例來說,若一名員工原本持有1萬股期權,經1拆5後變為5萬股;再按3:1的兌換比例,可轉化為約1.67萬股ADS。由於ADS在上市首日的交易價格遠高於原內部估值,這一系列操作使得員工所持權益的賬面價值較上市前提升了約67%。
表面上看,這是「股數變多、價值上升」的利好安排,但實際上價值增長的核心並非來自拆股本身,而是源於上市帶來的估值躍升和流動性釋放。真正讓員工獲益的,是公司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後市場對其價值的重新定價。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行業整體估值回調及上市不確定性增加,期權作為「金手銬」的吸引力已明顯減弱。相較遙不可及的潛在收益,員工更看重當下可兌現的確定性回報。
今年3月,菜鳥也宣佈為強化與阿里巴巴控股集團的業務協同,控股集團已全資收購菜鳥少數股東所持的全部剩餘股份。與此同時,公司同步啓動員工所持菜鳥股權激勵的全面退出計劃。
按照菜鳥原有的期權歸屬規則,員工期權分4年歸屬:前兩年歸屬50%(即滿2年時),後兩年每年再歸屬25%。在本次調整後,員工可根據已歸屬的期權數量,按每股0.62美元的標準直接兌換現金。以一名持有1萬股期權、已滿兩年歸屬期的員工為例,其可兌現5000股×0.62美元×匯率(按當前約7.28計算),摺合人民幣約2.25萬元。
在此背景下,若繼續沿用原有的期權激勵計劃,一旦公司未來上市,將面臨鉅額股權兌付成本。據測算若採取一次性回購方式,阿里集團需立即支付約37.5億美元,而通過分期兌付的現金激勵安排,可顯著緩解集團的資金佔用,提升整體財務靈活性與抗風險能力。
財報顯示,菜鳥財務表現持續承壓:2024年營收增速從2022年高達68%的水平大幅放緩至29%,淨虧損進一步擴大至94億元,且經營性現金流已連續三年為負。
選擇將期權轉為現金激勵,一方面有助於在短期內穩定並保留核心人才,另一方面也顯著降低了員工個人承擔的風險,避免因公司長期未上市或未來股價波動導致期權價值歸零。
從員工事後在網上反饋來看大多持積極態度,這一調整反映出整個行業對「期權神話」的集體祛魅。
過去十年,互聯網公司普遍以高增長、高估值為背書,用遠期股權吸引人才,營造「一起上市、財富自由」的集體想象。然而,隨着IPO窗口收窄、二級市場估值回調、監管環境趨嚴,越來越多未上市公司的期權淪為「鏡花水月」。
落袋為安,或許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02靠期權捆綁員工,成AI公司的基操?
碩士畢業10年的邢再送最近面試了字節算法崗,職級給了2-2,基本月薪7萬還給了660股期權,猶豫要不要去的他在網上發帖徵求網友意見。
評論區裏的網友都建議他爭取個3-1,因為2-2升3-1至少要三年,而且內部升級很難,三年後大齡2-2跳槽也沒啥競爭力;也有網友認為去不去要看目前的這份工作穩不穩定,漲幅大不大,如果漲幅較高,自身還能抗壓,還是建議衝一下,畢竟字節的期權又創新高了,未來可期。
真要論哪家公司愛拿期權捆綁人才,如今AI領域已成為重災區。
據市象報道,9月份MiniMax近日啓動了一項規模達百萬美元級別的期權激勵計劃,覆蓋技術、產品及職能等全崗位序列。根據員工在項目中的實際貢獻,激勵額度從數十萬美元到數百萬美元不等。
同期字節跳動也宣佈了對旗下Seed部門的期權增發計劃,重點面向從事大模型方向的技術員工。根據綜合績效與職級差異,員工每月可獲得價值9萬元/11萬元/13萬元的字節跳動期權,按月歸屬,首期計劃連續發放18個月,累計總價值可達百萬元級別。
這一計劃在字節內部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員工在內部社區直言「羨慕Seed」,該部門如今儼然已成為公司內部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Seed部門成立於2023年,是字節跳動推進AGI(通用人工智能)戰略的核心引擎,廣為人知的豆包大模型正是由該團隊主導研發。其內部AGI研究團隊代號為「SeedEdge」,聚焦於模型訓練、算法優化等關鍵前沿技術方向。
據一位接近字節的人士透露:「此次激勵方案精準錨定核心研發人才,目的就是穩住骨幹隊伍,防止被外部高薪挖角。」
除了股權激勵,字節面向應屆博士還開設不同研究方向的「TopSeed」和「筋斗雲」人才計劃。據員工透露Seed大模型研究員部分崗位開出的月薪接近10萬元,另附每年500股期權(按當前估值約65萬元),並提供相當於3個月薪資的年終獎,員工入職首年綜合現金與股權收入有望突破200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差不多五年內便可在北京購置房產。
11月3日,字節被曝在內部試點一項名為「豆包長期激勵計劃」的新機制。該計劃聚焦於豆包及其相關大模型業務,構建了一套類似「虛擬股權」的激勵體系——通過授予員工「豆包股」,並配套設立期權回購安排,旨在更有效地綁定核心人才,激發其長期投入與創新動力。
證明這並非一時的戰術調整,而是組織層面深層次的戰略演進。大廠不再被動坐視技術骨幹被挖走,而是主動出擊,通過重構激勵機制,重新掌握人才競爭的主導權。
據界面新聞報道,脈脈CEO林凡透露,字節跳動與騰訊互為彼此AI人才的首要來源。為更高效地吸引對方人才,騰訊在北京設立了AI研發中心,字節跳動則在深圳佈局了對應的AI研發基地。
此外,百度的AI人才大量流向字節跳動和騰訊,已成為這兩家公司重要的外部人才供給渠道;而阿里巴巴的AI招聘則主要集中於杭州,地域屬性相對突出。
根據脈脈基於各大廠在其平臺新發布AI崗位數量計算的「AI招聘指數」,字節跳動高居榜首,小紅書和阿里巴巴集團分別位列第二、第三,螞蟻集團、騰訊、美團、京東等公司緊隨其後。
林凡表示:「字節跳動在AI人才競爭中保持領先,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其能提供業內頂尖的薪酬待遇。同時,公司整體業務處於強勁上升期,為AI人才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
據脈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人工智能相關崗位的招聘薪資下限均值已達4.7萬元/月,較2024年1月上漲14.16%;薪資上限均值更是攀升至7.8萬元/月,漲幅達8.98%。部分AI實習生崗位的日薪甚至高達4000元,遠超許多行業正式員工的月薪水平。
此外,自2025年2月以來,AI相關崗位的月度發佈量持續保持兩位數的環比增長。今年互聯網大廠對AI技術崗位的招聘規模較去年同期激增約10倍,與此同時,大量非AI類崗位的招聘需求卻仍在持續收縮。
這一趨勢清晰表明,大廠的人才戰略正經歷一場結構性調整,資源加速向AI領域集中,在「降本增效」的敘事下呈現出高投入、高薪酬、高聚焦的鮮明特徵,全力爭奪AI核心人才,而期權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03寫在最後
任何投資都伴隨風險,公司期權的價值自然也隨企業命運起伏。阿里、字節、小紅書近年來「步步攀升」的發展軌跡,無疑為「長期主義」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現實註腳,員工分享企業成長紅利,已從口號落地為可量化的財務回報。
在此背景下,個體的職業選擇不免向投資邏輯靠攏,員工在入職前會深度調研公司的期權結構、歸屬週期與潛在估值空間,在職業發展中,他們開始傾向於選擇能提供"價值兌現路徑"的公司,而非單純追求高薪。
這種公司與員工利益深度綁定的機制,或許會引發對新一代科技企業組織生態的演變。自此大廠人又堅定了自己的「暴富夢」,大廠HR們也不得不升級一下手上的「挖人鏟」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