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據快科技報道,小米汽車第50萬臺整車月底就要下線了!
這消息一出,估計不少曾經吐槽過「小米產能不行」的小夥伴都愣住了:怎麼感覺纔剛交付沒多久,這就悄無聲息地快摸到50萬的門檻了?
圖源:微博
想當年,小米汽車從2024年正式交付到現在,產能爬坡速度簡直像開了外掛。在去年11月,小米第10萬輛下線只用了230天,直接創下國內新車企最快紀錄。
而且這股勢頭到了2025年,不僅沒減弱,反而更猛。
今年的數據更誇張:截至10月,年度交付量已逼近35萬輛的目標,單月交付還穩穩站在4萬臺以上,持續位居新勢力銷量前排。小雷也感覺現在路上看到小米汽車的幾率,都快趕上看到共享單車了。
不得不說,這速度放行業裏,直接把老玩家的節奏打亂了。要知道,以前新勢力車企達成10萬輛目標,往往得苦熬好幾年——理想用了708天,蔚來用了1046天。小米這230天的速度,簡直是把「新手村任務」玩成了「速通模式」。
圖源:微博
不過車賣得這麼好,有人可能會問,這速度,質量跟得上嗎?關於這點,雷軍自己先跳出來回應了。
他最近在回應相關質疑時強調,小米對測試的「重視度、投入規模和測試里程,都是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數據顯示,SU7動用了727輛測試車,路測里程超過1300萬公里;YU7也投入了664輛測試車,跑了850萬公里以上。
當然,這番「秀肌肉」也引來一些網友調侃。有人翻出之前「10℃冬測」的梗,直言「雷總這次可得把測試數據說清楚,別又成新段子」。
也有人覺得,測試不是行業基操嗎,這也要單獨發篇稿炫耀?不過雷軍在直播中也回應了:測試大家確實都做,但小米的投入規模,就是特別大。

圖源:微博
當然,小米汽車的野心不止於賣車。此前小米SU7 Ultra在德國紐北賽道刷出 7分04秒957 的成績,拿下「紐北史上最速量產電動車」稱號。
這一波操作,可不僅僅是「秀肌肉」那麼簡單。它就像發佈了一個現象級產品,瞬間打破了「國產車不行」的陳舊標籤,在全球汽車工業的巔峯競技場上,強行貼上了小米的標籤。這營銷格局一下就打開了。
在小雷看來,小米真正的護城河,可能還在於它那套「人車家全生態」的故事。別人賣車就是賣車,小米賣車卻像是順帶的——手機、家電、汽車全打通,這套生態打法別的車企還真學不來。畢竟沒有哪家車企像小米這樣,在智能家居和移動設備領域都有涉及。
不過,看似一路狂飆的小米,面前的路也並非一馬平川。芯片和電池供應還未能自產,再加上外面有比亞迪、特斯拉這些巨頭圍追堵截,裏面還得琢磨怎麼把汽車和手機、家電這些生態產品真正融合好,不是簡單連個藍牙就算完事的。
有行業觀點認為,年銷量得達到50萬輛才能算真正站穩腳跟——這麼看,小米雖然衝得猛,但也只是剛跨過及格線,後面的路還得慢慢走。
圖源:懂車帝
無論如何,小小米汽車這造車速度確實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它用一種近乎「互聯網式」的速度,重新定義了造車的產能爬坡效率。
最後,小雷想套用雷總那句經典句式來收尾:「小米汽車繼續往前衝,五十萬臺只是起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