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車生態合作,報名中國版CES
撰文|王菁
編輯|張 南
設計| 張 萌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比亞迪放棄迪鏈啦!」2025年11月2日,中國一家民營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負責人興奮地告訴《汽車商業評論》,「感謝你們這兩年的呼籲。」
隨即,我們向多家比亞迪供應商深入瞭解情況。
「的確,比亞迪是打算和迪鏈做切割了」「付款會轉成銀行承兌匯票或者商業承兌匯票」,「也有現金」「先從中小企業開始,已經開始實施」「現在比亞迪對此保密級別很高,不便評論」……
這些比亞迪供應商是近兩週陸續收到消息的,「目前還是採用點對點溝通的方式,整體上還是保密的」。
對於比亞迪為何要保密,有業內人士猜測,「之所以選擇點對點溝通,是因為還是考慮到範圍有限吧,」他表示,「目前主要還是先從小企業開始,應該也是因為小企業應付金額也比較小,這對於比亞迪的壓力以及對迪鏈的影響較小。」
但仍有很多供應商尚不知情,尤其是已經給比亞迪斷供、手持迪鏈電子債權的供應商。有的說:「還沒有消息,應該還是到期後兌現吧。」也有人表示:「大概率已經以迪鏈支付的,就不會變了。」但另有信源表示,「預計將用1~2年的時間逐步放棄迪鏈」。
此前,《汽車商業評論》文章《深度|百家供應商調研:賬款支付倡議30天,我們日子更難了》中曾經報道,仰仗於供應鏈金融電子債權憑證,比亞迪每年可節省百億元級的孖展成本。
為什麼比亞迪終於開始放棄迪鏈?
「因為國家的壓力。」供應商們紛紛猜測。亦有人暗示:「國家不允許了。」但是,這是源於央行、工信部,還是其他什麼部門,目前則暫未明確。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這對汽車產業和國家民生是重大利好。
有供應商表示:「雖然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也有周期,這樣轉換後對賬期影響不大,但是貼現利息可以少很多。以前迪鏈貼現利息在5%~10%左右。」公開數據顯示,銀行承兌票據直貼利率已經降至1%以下。
有主機廠人士評論:「至少這樣,對央國企以及價值觀正確的車企來說,競爭更加公平。」
亦有行業人士認為:「這樣,比亞迪的財務透明性會變好,短期來看其財務報表可能會有惡化,但一到兩年的消化期,也給了比亞迪足夠的騰挪機會,讓現金流不至於受到影響。」
還有觀察人士直言:「原來迪鏈的規模和波及面已經太大了,遠超汽車供應鏈,很多信息滯後地區還在用迪鏈進行民間孖展。」
不透明的巨大風險
「沒有人知道風險有多大。」此間觀察人士認為,「因為沒人知道,比亞迪以迪鏈方式隱藏了多少應付賬款,大家能看到的只有報表上的數據。」
迪鏈的不透明性,也與迪鏈的性質有關。與商業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不同,迪鏈憑證屬於電子債權憑證。前者是法定票據,持票人合法取得即可主張權利,無需追溯貿易糾紛;而後者屬於《民法典》中的「合同債權」關係,僅受其保護。
這也就是說,一旦支付方以任何理由質疑交易,債權憑證的效力都需要重新評估。迪鏈規模的不透明,纔是懸在供應商、金融機構上的最大風險。
根據迪鏈非法定票據的性質——迪鏈的簽發、流轉全流程由比亞迪旗下深圳迪鏈科技自主管理,不接入央行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可以說,除了比亞迪自己,沒人知道規模。
在此情況下,當所有金融機構根據財報數據對比亞迪「評級」,這可能導致更多的「不知情的供應商」和「不知情的金融機構」願意接受迪鏈,從而造成迪鏈的進一步擴張。
「原本比亞迪的速動比率已經很緊張了,都在1左右,行業一般認為1.5纔是比較健康的。」有金融人士對《汽車商業評論》解釋,「算上迪鏈的話,這個危險可想而知。」
他說:「這相當於早前的白條,但本來白條因為其償付風險,是不可以拆分再轉移的,但在迪鏈的幫助下,迪鏈憑證卻可以在多級供應商中流通,風險也從一級供應商逐層傳導下去。」
有媒體報道未經驗證的消息,迪鏈上已經有1萬家平臺註冊供應商,覆蓋超2000家比亞迪核心供應商,覆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90% 以上環節並延伸至光伏、儲能領域。而官方在2022年披露服務業務已經突破10萬筆。
此前,《汽車商業評論》已對其中的「利息轉移」評價過,但對供應鏈影響更深的,是比亞迪依託迪鍊形成的「話語權」。
「迪鏈就像供應商被比亞迪抓在手中的籌碼,使得手持迪鏈的供應商不得不聽命於比亞迪。合不合作、降不降價,供應商都得考慮。」
「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會一步步越發受制於比亞迪,而比亞迪的壓力必然會傳導到供應商身上。」這位人士指出,「比亞迪卷,則供應商們一起卷;比亞迪倒下,則供應商們也危在旦夕。」
雖然目前業界不乏對比亞迪失速的討論,例如,它難以完成年度銷量目標。2025年1—10月,累計銷量為3,701,852輛,雖然同比增長13.88%,創歷史同期新高,但僅僅是其早前預期年度銷量550萬的67.3%,只剩下2個月其銷量壓力可想而知。
但難以改變比亞迪在許多輿論場中「受追捧」的事實。雖然沒人知道比亞迪真實的流動性償付能力,但就像英國工會活動家、政論家托馬斯・約瑟夫・登寧所言:「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
民間孖展並不會因為考慮風險而停止。有些中小銀行也願意掙一筆利差,畢竟現在銀行體系的業績壓力也是巨大的。
不透明的迪鏈,已經牽連越來越多的利益羣體。
國家強行要排雷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取消迪鏈比亞迪也是受益方,「短期來看,比亞迪確實會有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利大於弊,相當於是國家幫比亞迪‘排雷’了。」
「一天兩天不明顯,但比亞迪已經依賴迪鏈小十年了,就怕連它自己都忘記迪鏈上的錢是別人的了。」
「就像你開理髮店辦卡,卡辦得多了,很可能覺得手上都是自己的錢,還覺得自己經營得不錯,所以可能會盲目擴張。」他提醒道,「其實辦的那些卡,都只是你的負債而已。比亞迪也是一樣。如果它繼續盲目擴張,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供應商一旦開始‘擠兌’,後果不可想象。」
「擠兌」這個詞,通常用於金融業,但從比亞迪目前以迪鏈而擁有的「代幣發行權」來看,說它有金融機構屬性也不過分。歷史上,1857年左右美國鐵路行業就曾因無序擴張引發金融體系癱瘓,而由「擠兌」引發的雷曼兄弟銀行破產也纔是17年前的事情。
根據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截至9月末,比亞迪擁有現金及等價物餘額為1174.7億元,但同期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之和為2250.1億元,另外,考慮到表外迪鏈的數千億元規模,壓力不小。
從天眼查可見,深圳迪鏈科技有限公司於2016年5月30日成立,註冊資本26億元。官方介紹為「比亞迪成員」「企業註冊資本260000萬元人民幣,超過了99%的廣東省同行」。
迪鏈創立的時期,恰是比亞迪迅猛擴張的時候,從2015年銷量37.6萬輛猛增到2024年的427萬輛,這十年也是比亞迪產能擴張和全球營銷網絡佈局的時刻。
2015年無疑是一個關鍵年份,這年,比亞迪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68.8%,應付週轉天數(採用應付賬款與應付票據合計計算)達到高點172.6天。
一般認為負債結構,經營性負債(應付賬款、預收款項)佔比高則更健康,金融性負債(銀行借款)佔比過高需警惕。
迪鏈正是通過經營性負債的處理,讓該比例顯得更加健康——因為無息佔用上游供應商資金,比亞迪有息負債一直保持在極低金額,有息負債佔總負債比例長期維持在5%左右。
但當迪鏈規模「不再披露」時,風險因「按下不表」而更加令人疑惑。這個時間是2023年5月,迪鏈曾公開其規模達到4000億元,近兩年半,迪鏈又成長到多大規模,不得而知。
根據公開資料,2022年開始,比亞迪已經連續三年資產負債率突破了75%。而根據中國證監會上市審核指引,上市制造企業資產負債率≤75%,對於比亞迪這種特例情況,需要「結合現金流穩定性、負債結構合理性」「充分披露合理性及償債保障措施」。
迪鏈的存在,恰好模糊了這些信息。
2025 年 5 月,魏建軍在直播中宣佈 「願自掏腰包審計全行業」,劍指比亞迪財務數據,同時將比亞迪比作 「車圈恒大」。
而比亞迪則曬出資產負債率對比圖, 2024 年資產負債率為 74.64%,2025 年第一季度進一步下降到 70.71%,且有息負債僅 286 億元,佔比只有 5%。
由此,比亞迪認為,與福特等國際車企相比,財務狀況較為健康。而且,比亞迪 2024 年淨利潤實現 402.54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 34%,盈利能力較強。
現在,比亞迪開始放棄迪鏈,考慮到迪鏈的規模,要減少它甚至消滅它,就要增加銀行貸款,這將大大提高有息負債,資產負債率也將水漲船高,對於企業經營是不小壓力。
不管它是否國家強制要求,無論如何,這對公司來說,還是對這個行業來說,絕對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可以說,中國汽車產業反內卷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汽車產業反內卷仍在路上
掃描下圖二維碼
讓我們為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相聚
AI改變時代,她關注改變
請關注《汽車商業評論》兄弟媒體
加入軒轅同學
革新、鏈接、化反
成就新汽車人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