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現如今,如果帶入AI眼鏡消費者角色,恐怕很多人會出現選擇困難症:
AI眼鏡價位下至百元價位,上至萬元檔,哪個價位才最適合自己?
AI眼鏡廠商數量衆多,到底是選擇更加聚焦的企業,如雷鳥、影目創新,亦或者科技巨頭,如小米、魅族、阿里?
需不需要帶螢幕的產品?如果需要,究竟是單目還是雙目,單色還是全綵?各家的攝像頭規格以及AI體驗看起來大同小異,用起來究竟有哪些區別?
AI眼鏡井噴:甜蜜的「煩惱」
前面所提到的消費者困擾,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這背後折射出的是整個AI行業正駛入一個快車道。
今年以來,「百鏡大戰」愈演愈烈,各種新品讓人眼花繚亂。數量方面,今年發佈的消費級AI眼鏡已經不下20款,甚至有傳言稱市場正在以「平均9天一款新眼鏡」的節奏高速迭代。
就在最近一個多月內,市場上又陸續出現了大量優秀AI眼鏡新品,其中有代表性的產品包括Meta Ray-Ban Display、大朋AI眼鏡、影目Go 3、夸克AI眼鏡S1等。
如果把時間線進一步拉長,很多科技巨頭也已經蠢蠢欲動,比如三星預告正在與谷歌、Warby Parker、Gentle Monster等品牌攜手開發AI眼鏡;蘋果近期被曝出已經暫停輕量級Vision Pro開發,核心團隊將全力攻堅智能眼鏡。
IDC數據指出,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突破40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份額將穩步提升,預計五年複合增長率(2024-2029)將達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在投孖展方面,整個AI眼鏡行業也日趨活躍,據不完全盤點,今年以來,整個行業已有超過14家企業完成了億元級孖展,相較於去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AI眼鏡爆發的必然性 產品體驗拐點疊加AI浪潮
談到AI眼鏡,可能大家會首先想到Ray-Ban Meta,產品於2023年9月發佈,支持拍照、音樂、翻譯、AI對話等,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巨大成功,目前累計銷量已經超過300萬副。
Ray-Ban Meta可能是AI眼鏡市場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這類產品已經初步具備了成功的各項要素:芯片性能與能效提升,可以支撐長時間使用;光學/聲學模組改進,零部件集成度越來越高,使得機身可以做得十分小巧;AI功能越來越強大,能為設備提供更加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AI眼鏡同時也是整個AI浪潮下的重要結晶。近年以來,AI行業的水溫越來越高,CB Insights數據指出,在2025年迄今為止誕生的5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超過半數(57%)是AI公司。資本正瘋狂湧入這一賽道,風險投資中幾乎每兩筆就有一筆流向了AI初創企業。僅2025年上半年的AI行業孖展額,便已超過2024年全年總和。
以此為背景,市面上的AI硬件爆品也開始層出不窮,以下略舉幾例:
AI錄音卡片Plaud:產品全球銷量已經破百萬臺;AI戒指Oura:企業專注於智能戒指研發,目前最新估值已經飆升到110億美元;AI生活相機Looki:成立僅一年獲超千萬美元孖展。

相較於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隨身AI硬件,AI眼鏡絲毫沒有落入下風,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大一統」的產品形態,因為它天然滿足全天候佩戴、靠近視聽中樞、使用不違和等屬性,並且使用場景也更加廣闊且多樣化。隨着今後AI全面邁向「Agent」時代,AI眼鏡將會被賦予更大的產品價值。
總的來看,AI眼鏡因其獨特的卡位受到了各方資本追逐,如傳統眼鏡廠商將其視為第二增長曲線、初創企業/科技巨頭將其視為下一代平臺入口、AI模型廠商將其視為理想的硬件載體之一。
軟硬件基本就緒,AI眼鏡已經擁有全面爆發的各項土壤。
一同聚焦「鏡觀未來·2025全球AI眼鏡技術產業趨勢論壇」
2025,智能眼鏡行業正處於技術突破與市場擴張的關鍵階段。從蘋果、Meta、阿里、小米等海內外大廠的積極佈局,到光波導、MicrOLED等技術加速落地,無不預示着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
AI/AR眼鏡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雙重賽道,也正呈現差異化發展路徑與技術融合的趨勢。那麼,未來產業會經歷怎樣的迭代?現階段掣肘AI/AR眼鏡發展的技術還有哪些?
為加強AI眼鏡行業聯結,洞悉行業前沿進展,由陀螺科技主辦的2025未來商業生態鏈接大會暨第十屆金陀螺獎頒獎典禮(簡稱「FBEC2025」)將於12月5日在「深圳灣萬麗酒店3F」盛大召開。
其中,2025全球AI眼鏡技術產業趨勢論壇以「鏡觀未來」為核心主題,將攜手AI眼鏡行業重磅嘉賓,涵蓋底層材料、光學、微顯示屏、交互、整機等多個領域,屆時將為我們帶來前沿乾貨分享。與會者多為AI眼鏡企業負責人、供應鏈、渠道商以及開發者,可共同解碼中國AI眼鏡破圈之道,共享產業一手資源。
FBEC2025,期待與你共赴時空之交。
更多重磅資訊,持續亮相敬請期待!
行業影響力盛會,期待您的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