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可以說是京東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沒有創新,沒有成長,沒有進步,是我創業史上是最沒有特色的、貢獻價值最少的五年。」在今年618期間,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毫不留情地說道。隨着互聯網紅利消退,京東轉型和科技創新迫在眉睫。今年以來,51歲的劉強東,又一次掛帥親征,殺回了戰鬥一線。從親自考察多個前沿人工智能研究項目,到穿上京東外賣服親自送外賣,再到現身京東品酒會為酒旅業務和七鮮小廚站臺……京東的「新故事」越來越多。近期,京東又高調殺入車圈,宣佈聯合廣汽集團、寧德時代推出「國民好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悉,001號在京東拍賣平臺拍出了7819萬元的高價,超過26萬人參與競拍。 重構汽車消費生態京東不是要成為汽車製造商,而是要成為汽車消費的重構者。事實上,京東對汽車領域的佈局並非一時興起。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京東就上線了整車交易平臺,2021年成立汽車事業部。2022年,「京車會」升級為「京東養車」,覆蓋汽車配件銷售與線下維保。2023年,京東汽車事業部正式獨立,2024年聚焦新能源汽車後市場業務。 今年10月,京東聯合寧德時代、廣汽集團推出的「國民好車」,新車命名為「埃安UT super」。在分析人士看來,三方此次合作,屬於發揮各自優勢:廣汽集團作為國內大型汽車集團,負責整車研發製造;寧德時代提供電池及換電支持。而京東的定位,是「需求+渠道+服務」的整合者,依託其龐大的用戶洞察力和覆蓋「買、配、養、用、換」的全渠道汽車消費服務平臺角色。公開數據顯示,京東擁有超過6億的消費者、2億多車主用戶,其中新能源用戶數700多萬;京東物流在全國30個城市部署超數百無人配送車,累計路測數據達200萬公里;此外,京東養車還擁有龐大的線下網絡,近3000家京東門店和超4萬家合作門店,以及京東汽車改裝大店、自營貼膜工廠等;這些都是京東進入汽車領域的寶貴資源。對於京東而言,汽車是下一個「3C數碼家電」,是其生態佈局的一個節點。最終目的,是用供應鏈這把鑰匙,撬動一個涵蓋物流、售後、金融的巨大生態。值得關注的是,這場變革裏,如何平衡與線下經銷商的利益?如何解決換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都是京東面臨的巨大考驗。據悉,近期京東汽車已經開啓了多個招聘崗位,其中,汽車零售事業部算法工程師、汽車後市場商品總監、汽車行業採銷負責人等崗位年薪可達百萬元水平。AI,外賣,酒旅「京東入局汽車,不只有高瞻遠矚的成分,其實也有幾分不得已而為之。」有觀察人士稱。時間回溯至2004年,劉強東在《創京東》中提及,那一年是他「睡得最踏實的一年」,正是這一年,京東成功轉型線上電商,邁出了關鍵一步。20年後的今天,中國電商江湖早已滄海桑田。抖音、拼多多等平臺的崛起,讓京東倍感壓力。為了走出困局,京東需要「新故事」。今年以來,劉強東頻繁現身,且每一次都和京東的業務發展密切相關。4月,劉強東穿上京東外賣服親自送外賣,推廣京東的外賣業務,當天晚上還和京東騎手一起喫火鍋、喝酒。短短幾個月內,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全國超150萬家餐飲門店入駐,15萬全職騎手簽約上崗。京東佈局的邏輯在於:外賣作為最高頻的消費場景,它可以像「流量水管」一樣,不斷地把用戶引入京東生態。9月,京東與錦江酒店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酒旅服務、供應鏈協同、餐飲消費場景創新三大領域全面深化合作。隨後,劉強東現身京東品酒會為酒旅業務和七鮮小廚站臺,還直播做菜大秀廚藝。之所以要做酒旅,劉強東看重的是高利潤。「酒店背後是雜亂高成本的供應鏈。」他算了一筆賬:行業平均毛利率60%,京東通過砍掉中間環節,能把成本壓低20%,為客戶省下三分之二的費用。對於AI業務,劉強東更是親力親為,傾注了大量精力。在2025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首次發佈了AI全景圖,將在未來三年持續投入,帶動形成萬億規模的人工智能生態。為此,京東對AI研發部門進行了重要的組織調整。原本隸屬於京東科技的京東探索研究院如今直接歸屬於京東集團管理,並由劉強東親自擔任院長。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京東已經宣佈投資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衆擎機器人、RoboScience、智元機器人、逐際動力、帕西尼等,投資範圍涵蓋具身智能全產業鏈,包括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技術、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領域。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具身智能是服務生態的一部分,投資具身智能企業不僅會為用戶帶來體驗提升,也會幫助京東提升服務水平。「京東帝國」危機「京東集團的所有業務都圍繞着‘供應鏈’展開,如果和供應鏈無關,我從來不碰。」劉強東在一次內部分享會上表示,「現在做的幾乎所有業務,100%都圍繞供應鏈來展開」。時至今日,京東業務已經涵蓋零售、科技、物流、工業、健康、產發及國際等多個領域。在京東成立20週年大會上,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許冉在內部信中提出了「35711」戰略願景,其中的「7」就是「7家從0做起市值不低於1000億的上市公司。」目前,劉強東旗下擁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健康和德邦股份;京東旗下的達達集團曾經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外,京東數科(已更名為「京東科技」)、京東產發、京東工業3家公司正在上市進程中。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京東集團實現營業收入達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刷新了近三年收入增速的新紀錄。然而,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僅有62億元,同比下滑50.8%,經營利潤則虧損了9億元。其中,京東外賣成為最大「吞金獸」。包含外賣在內的新業務單季虧損高達147.8億元,是拖累集團整體利潤的主要原因。對此,許冉在財報會上表示:「外賣和即時零售是公司長期戰略,追求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的商業模式,而非一兩個月的成績。」不容忽視的是,雖然京東積極拓展本地生活服務,但美團已經深耕多年,在餐飲外賣、到店服務、即時配送等領域構建了強大的護城河,其基本盤之穩固並不容易撼動。從二級市場表現看,無論在美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京東的市值都遠遠低於競爭對手,股價走勢也不容樂觀。在行業人士看來,京東當前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其實是整個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必然結果。「縱觀歷史,沒有哪家企業能夠永遠穩坐王座。只有不斷調整戰略、勇於創新的公司,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去。」這位人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