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
本文5204字,約7.4分鐘
作者 | 王濤 編輯 | 吾人
來源 | 融中財經
(ID:thecapital)
曾頂着「水果第一股」光環的明星,正悄然準備落下帷幕。
近日,洪九果品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到香港聯交所發出的函件,上市委員會決定取消洪九果品的上市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時洪九果品對外發布了一則公告。公告中提到,公司董事長鄧洪九、董事彭何、江宗英、楊俊文、譚波以及監事會主席餘利霞等相關人員或其家屬接到通知,已被採取相應的刑事強制措施。這一舉措與重慶市兩江新區公安分局針對涉嫌騙取貸款以及/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相關事項所展開的立案偵查密切相關。
此外,洪九果品在公告中還披露了一個重要情況:自2025年1月6日起,公司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湖南路3號中鐵峯匯B座22層的主要辦公場所之一,被公安機關限制人員出入,導致公司無法正常開展辦公活動。
高管被採取強制措施,辦公場所陷入停滯,如今這家曾市值高達600億的「水果巨頭」終於走到了退市的邊緣。
從「山城棒棒」到「水果大王」,鄧洪九的逆襲故事如今卻以崩塌收場,留給人們的只剩下滿地的狼藉和無盡的感慨。
高管被捕、財務告急
港交所作出退市決定主要基於五個方面的考量:公司未能完成調查並公佈結果及採取補救措施;未能證明管理層的誠信、能力及品格不存在合理監管問題;未完成內部控制審查及缺陷整改;未公佈未完成財務業績及提供合規證明;以及未按規定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公司祕書或授權代表。
但實際上,水果巨頭陷入困境的跡象早有顯現。回顧其發展歷程,危機在2024年3月已現端倪。當時,由於未能按時提交2023年年度報告,洪九果品於3月20日下午在港交所暫停交易。
根據公司公告,審計機構畢馬威在審核年報過程中發現多處異常情況。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預付款項餘額約為44.7億元,其中僅在第四季度就向部分供應商支付了高達34.2億元的預付款。與2022年末的12.64億元相比,這一數字在一年內激增近32億元,且支付時間高度集中。
更值得關注的是,畢馬威審計發現,這些供應商多數為2023年度新建立的業務關係,缺乏歷史交易記錄作為參考。部分供應商的註冊資本規模甚至低於當年收到的預付款金額,天眼查信息還顯示其中一些供應商的社保參保人數為零。
2024年1月,洪九果品繼續向這些供應商支付約15.2億元預付款,但當月僅收到價值約4.5億元的貨物。截至2024年1月底,公司對這些供應商的預付款餘額仍高達42億元。
由於未能按要求向畢馬威提供必要資料和獨立調查結果,2024年4月,畢馬威辭去了公司審計師職務。隨後,洪九果品雖聘請中匯安達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接任,但2023年年度報告至今未能發佈。
今年4月,公司發佈的一則公告更引發市場震動:董事長鄧洪九,董事彭何、江宗英、楊俊文、譚波以及監事會主席餘利霞等人均被採取不同刑事強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江宗英不僅是公司董事,同時也是鄧洪九的妻子。
公告內容顯示,上述人員被調查與重慶市兩江新區公安分局立案偵查的涉嫌騙取貸款及/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件有關。同時披露的還有,自2025年1月6日起,公司位於重慶市渝北區的主要辦公場所被限制人員進出,導致無法正常辦公,公司印章、賬簿及記錄也被依法查扣。
5月20日,公司更新了案件進展:隨着調查推進,對公司和部分人員的限制措施已逐步放寬或解除。除鄧洪九、彭何及另外兩名管理層成員仍被逮捕外,其他限制措施均已解除,相關人員也已獲准繼續參與公司運營。
洪九果品表示,隨着限制措施解除,公司正逐步恢復日常經營,包括將前期由分公司、附屬公司和地區工作人員開展的運營重新整合。據董事會了解,此次調查主要源於部分銀行債權人向公安機關提交的報告,內容涉及公司逾期未償還的銀行貸款。
審視公司近年財務表現,當前危機的種子或許早已埋下。2021年、2022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02.8億元和150.81億元,同比增長78.12%和46.7%。同期歸母淨利潤從2.87億元躍升至14.52億元,2022年增幅超過4倍。
但到2023年上半年,營收增長明顯放緩至19.37%,為85.37億元;歸母淨利潤不增反降,同比減少6.26%至8.04億元。
深入分析可見,公司財務狀況存在多重隱患。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2019年至202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流出額分別為4.5億元、8.04億元和9.82億元,2022年進一步擴大至18.23億元,2023年上半年仍達3.14億元。
多種原因之下,造就了今日水果大王即將退市的結局。
從山城棒棒逆襲成水果大王
如今的落幕讓人唏噓,但回顧其創業旅程堪稱是傳奇商業故事。
1970年,鄧洪九生於重慶長壽區的天台村,童年歲月浸透着貧寒與艱辛。然而生活的重壓並未磨滅他眼中的光亮,反而在他心底悄然埋下了改變命運的倔強種子。
1987年,十七歲的鄧洪九離開故土,來到重慶朝天門碼頭。一根扁擔,一副肩膀,他匯入了山城特有的「棒棒軍」行列,在貨船與人羣間穿梭謀生。
碼頭的勞作異常艱苦,每一次肩挑背扛都是對意志與體力的考驗。但鄧洪九並未被生活壓垮,反而在喧囂的市井中捕捉到了一線商機——他發現朝天門一帶的紅桔售價不菲,而家鄉長壽的紅桔價格卻低廉得多。
看準機會,他果斷押上全部積蓄,從長壽運來兩噸多紅桔。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豪賭,一旦失敗,他將血本無歸。然而命運眷顧果敢之人。這批紅桔以每斤六角的價格售出,而進價僅三角。短短數日,鄧洪九便賺得上千元,這在當時堪稱鉅款,也成為他商業征途上的第一簇火花。
初戰告捷後,鄧洪九將水果生意逐步拓展,事業從重慶延伸至成都,漸成氣候。然而2001年8月,他遭遇了重大轉折。為搶佔砂糖橘市場,他親赴廣東下單,卻因個體戶身份遭到當地供應商的輕視,對方質疑其資金實力,拒絕合作。
這次挫敗讓鄧洪九清醒認識到,單打獨鬥難成氣候,要在商海中遠航,必須轉變經營思維。
2002年,鄧洪九與妻子江宗英共同創辦重慶洪九果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後,他廣納人才,大膽開闢華北、新疆、西南等六條全新業務線路。他知人善任,慷慨激勵,團隊凝聚力不斷增強,公司迅速崛起。
一年後,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鄧洪九抓住無籽西瓜的商機,不到半月淨賺三十萬元,展現出過人的商業天賦。
2005年,他將目光投向進口水果領域,榴蓮、山竹等高端水果成為新目標。恰逢「臺灣水果進入大陸實施零關稅」政策出臺,他迅速反應,率先將臺灣水果引入重慶市場,成為當地該領域的開拓者。
這些新奇水果一經面市便引發熱潮,多家超市主動尋求合作。次年,洪九果品成功進駐重慶、成都等地衆多商超,年銷售額飆升至1.5億元,實現了新的跨越。
但鄧洪九的視野並未止步於此,他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泰國。
洪九果品的成就離不開鄧洪九的引領,而鄧洪九的名字也與榴蓮緊密相連。
2012年,他做出驚人之舉:抵押房產籌集一億元資金,在泰國建廠,僱傭上千當地工人,並以期貨方式簽下四萬畝水果的長期採購協議,提前一年向果農支付現金。他更首創「樹上熟」榴蓮包機直運模式,即使終端價格翻倍,產品依然供不應求。
通過對泰國榴蓮產業的戰略性押注,洪九果品逐步確立了中國最大榴蓮分銷商的行業地位。有數據顯示,2022年該公司售出榴蓮達2500萬顆,年收入近40億元——當時市場流傳着「中國人每喫掉10顆榴蓮,就有1顆來自洪九」的說法。
這種深入供應鏈源頭的佈局,不僅改變了泰國水果在重慶乃至全國市場的流通格局,也為公司後續資本化道路構築了基石。
隨着業務量持續攀升,洪九果品開始突破區域限制,積極開拓全國市場。其中,與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等關鍵渠道達成合作,標誌着其成功打開了成都市場。
強勁的增長勢頭使洪九果品自2018年起備受資本青睞,先後完成了多輪孖展。其中,B輪孖展吸引了深創投、招商局資本等重量級投資機構;僅僅一年後,又完成了由CMC資本領投、金額高達5億元的C輪孖展。此後,阿里巴巴、中信國際資產等知名機構也陸續注資。據統計,自2018年起公司累計完成七輪孖展,總額超過十億元。
2022年9月,洪九果品正式登陸港交所,募資約4.97億港元,被譽為「水果第一股」。上市初期公司市值一度突破600億港元,創始人鄧洪九家族財富也隨之攀升,在2022年以85億元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
然而,高光時刻未能持續。2024年3月,洪九果停牌時股價較發行價暴跌超95%,市值蒸發至不足28億港元。此後更因財務數據異常、高管涉嫌騙貸等問題深退市危機,昔日「水果第一股」最終走到了資本舞臺的邊緣。
而這也讓讓站在洪九果品身後的投資機構們深陷鉅虧泥潭。
水果的生意不好做
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回顧兩年前,水果行業市場規模接近3萬億,當時行業內尚未出現寡頭企業,甚至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由此可見,水果市場的競爭之激烈,用「百家爭鳴」來形容都顯得有些不夠貼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行業逐漸形成了「南百果,北鮮豐,西洪九」三足鼎立的局面。洪九果品更是率先上市,被業界賦予了「水果第一股」的美譽。
然而到現在,這幾位水果巨頭混的都不太好。
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百果園,如今也陷入虧損困境。根據其最新財報,2025年上半年百果園營收僅43.76億元,同比下滑21.8%,淨虧損高達3.42億元,門店數量比上年同期淨減少1639家,收縮幅度達27%。
百果園的困境並非突如其來。回顧其上市後的表現,這個下滑趨勢早有端倪。2023年,百果園營收增速就已從前一年的9.94%驟降至0.69%。
進入2024年,情況進一步惡化,全年營收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公司所有者應占虧損為3.86億元。
曾經被譽為「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的百果園,市值已經從高位跌去了75%。截至2025年8月下旬,百果園股價僅為1.86港元,市值縮水至28.63億港元。
百果園長期以來推行的高價策略,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似乎不再奏效。
百果園董事長餘惠勇曾直言:「百果園這麼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這種態度與當前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網友們紛紛吐槽:「太貴了,月薪2萬喫不起」「百果園隨便買買,一百塊錢就沒了」。還有消費者表示:「在濟南這麼多年,從來沒去過百果園,上週末去了一趟,單方面宣佈百果園是比薛記珠寶店更刺客的存在。」
在平價、補貼、紅包大行其道的消費趨勢下,百果園依舊堅持自己的「貴价」定位。然而,市場數據證明,這種堅持正導致其客戶持續流失。
據財報顯示,2023年底,百果園付費會員人數有約117.1萬人,而到了2024年底這一數字降至85.4萬,過去的一年裏百果園會員減少了31.7萬人。
百果園的加盟商最早感受到市場寒意。一直以來,百果園推行的「三無」退貨政策(無小票、無實物、無理由退貨)都廣為顧客稱道,但這一政策同樣增加了加盟商的成本壓力。
財報數據證明了加盟商的逃離。百果園門店總數由2023年的6093家減少至2024年的5127家,年內淨減少966家。這意味着,百果園去年平均一天就關閉2.65家門店。
到2025年6月底,百果園門店數量進一步減少至4386家,其中加盟店為3570家,較上年同期的4707家下降1137家。
就在百果園們陷入困境的同時,水果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發力「產地直採+源頭直髮」模式,傳統的多級批發體系逐漸被替代。
拼多多在成立早期就打造了「農地雲拼+產地直髮」的模式,為農貨上行搭建起一條高速通路。
京東超市則通過產地直採、源頭直髮模式,與更多當地果農、合作社直接合作,進一步惠及農戶與消費者。
這些新模式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水果零售商存在的根基。以往,水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隔着層層環節,不僅流通速度慢,還會不斷產生損耗,從而推高最終售價。
而如今,電商平臺通過縮短流通鏈條,不僅降低了價格,還減少了損耗,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質價比」的水果生鮮。
同時,中國水果在供給端也越來越充足。以藍莓為例,我國早在2021年就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藍莓生產國;國產榴蓮自2018年起在海南開啓規模化種植,2024年產量達250噸,較2023年增長500%。
水果的「稀缺性」故事越來越難講通。
在整體消費環境變化的背景下,消費者對水果的購買行為也在發生明顯轉變。2025年5月至7月,中國蘋果市場持續低迷,主要產區如山東、甘肅、山西等地出現價格暴跌現象,部分批發價低至1元/斤,次果滯銷嚴重。
不僅蘋果,今年荔枝價格也坐上了「滑滑梯」。《2025年全國荔枝生產形勢分析與管理建議》顯示,今年全國荔枝總產量預計達到36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100%以上,創出歷史新高。
曾經作為「貴族水果」的荔枝,如今在超市裏以前一斤賣十幾元的,今年普遍只賣到六七元,很多水果店鋪都在打折促銷。
這種「量增價跌」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個別品類上。在嘉興水果市場,8月大部分果品交易量同比下降的同時,價格卻普遍上漲,呈現 「量減價增」 的運行特徵。
這表明,消費者並非單純追求低價,而是更加註重性價比,願意為優質產品支付合理溢價,但拒絕不必要的品牌加成。
百果園管理層在業績發佈會上試圖傳遞信心,強調門店網絡優化已於今年上半年完成,預計下半年有望實現100家左右淨開店。甚至第二季度虧損額環比已收窄1.3億元,減虧幅度達28%。
但在業界專家看來,水果行業的根本性變革已經到來。隨着產地直採模式的完善和冷鏈物流的發展,傳統水果零售商若不徹底重構商業模式,恐難逃成為「落日餘暉」的命運。
水果生意從未像今天這樣難做,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