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底部週期已經探明,業績虧損的陰霾也即將散去。
截至目前,已有少部分光伏企業率先走出了虧損泥潭,其中就包括硅料巨頭協鑫科技。
10月16日,協鑫科技發佈了自願公告,公司光伏材料業務在今年三季度扭虧為盈,未經審核利潤為9.6億元,較去年同期18.1億元的虧損明顯改善。
對於協鑫科技而言,三季度業績大幅扭虧為盈無疑是一個重要信號,這意味着其已經走出了「至暗時刻」。
不過,面對協鑫科技業績的改善,市場已有預期。
自願公告披露的次日,協鑫科技股價高開低走,當天收盤其股價下跌6.52%。截至最新收盤,其總市值為393億港元。根據統計顯示,協鑫科技年內漲幅約20%,在光伏行業當中,表現並不突出。
盈利背後的邏輯
實際上,市場之所以對協鑫科技三季度大幅扭虧「不感冒」,主要是其業績的扭轉並非來自產業邏輯的變化。
在自願公告中,協鑫科技對三季度大幅扭虧為盈的原因進行了總結,除了硅料價格上漲帶動業務盈利能力提升之外,出售一家聯營公司獲得6.4億元的收益纔是關鍵。而這家所謂的「聯營公司」,正是協鑫集團培育孵化、集團創始人朱共山多次表達「為之驕傲」的鑫華半導體。
與普通硅料企業不同,協鑫科技是業內公認的「技術偏執狂」,長期以來的目標都是顛覆性光伏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比如此前還較為小衆的顆粒硅技術。和傳統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多晶硅相比,顆粒硅在能耗、成本和碳足跡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因此被譽為下一代硅基材料,但對技術的執着也意味着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回報週期,例如在過去的2024年,協鑫科技的研發開支為11.02億元,而大全能源的研發費用只有3278萬元。
在光伏行業「內卷」加劇的背景下,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讓協鑫科技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協鑫科技虧損高達17.76億元,同比下滑20.04%;而在2024年時,協鑫科技更是虧損了47.5億元。鉅額虧損不斷消耗着協鑫科技的現金流,再加上集團內部的兄弟公司協鑫集成也出現嚴重虧損,約40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仍沒有最終完成,這才使得協鑫科技不得不將鑫華半導體出售。
那麼,協鑫科技出售鑫華半導體到底有多可惜呢?
公開資料顯示,鑫華半導體由協鑫集團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在2015年共同成立,專注於電子級高純多晶硅的研發與生產。在半導體行業,有兩個重大的「卡脖子」環節:設備端的光刻機和材料端的電子級多晶硅。半導體制造所需的電子級多晶硅純度要求極高,達到11個9以上,此前電子級多晶硅領域長期被德國瓦克化學和美國Hemlock等國際巨頭壟斷,每公斤電子級多晶硅售價高達3000-5000元人民幣,是太陽能級多晶硅價格的近百倍,而鑫華半導體則成功打破了這一壟斷。
資料顯示,目前鑫華半導體生產的電子級多晶硅已經實現了13個9的超高純度,2024年底鑫華半導體內蒙古1萬噸電子級多晶硅項目順利建成試生產,這也使鑫華半導體成為國內唯一能夠為12英寸大硅片提供原料的企業,直接服務於國內某科技巨頭14nm、10nm及7nm硅片的供應鏈。到2024年12月,鑫華半導體已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驗收,原計劃在2025年內申報IPO,將這樣一家極具前景的企業賣掉,也難怪資本市場會對其業績扭虧無動於衷。
曙光初現
雖然賣掉了鑫華半導體十分惋惜,但協鑫科技依舊有着很好的前景。
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協鑫科技的核心技術顆粒硅已經越發成熟,距離大規模商業化也已越來越接近。當然,要理解顆粒硅的價值,首先需要了解多晶硅主流生產技術路線。
目前,多晶硅主流生產技術路線主要分為傳統「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流化牀法」兩種。
傳統「改良西門子法」是目前行業最主流的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棒狀硅,這一方法技術成熟,成本也比較低,但由於生產過程中需要將硅料反覆加熱和冷卻,噸產品電耗可高達6萬度左右,所以「改良西門子法」也存在着能耗極高的缺陷。
另外,「改良西門子法」的生產流程是間歇式的,不可以連續運行,並且生產出的棒狀硅在破碎成塊狀時還存在引入雜質的風險。
而「硅烷流化牀法」作為較小衆的生產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是顆粒硅。「硅烷流化牀法」在流化牀反應器中,通過硅烷氣體在硅籽晶上持續沉積,直接生成粒徑約1-2毫米的顆粒狀多晶硅,不會引入雜質;另外,這還是一種連續化的生產工藝,反應溫度僅為500-800℃,遠低於「改良西門子法」。
不過,「硅烷流化牀法」同樣有缺點。早在2021年6月,隆基綠能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由「硅烷流化牀法」生產出來的顆粒硅有四個缺點:金屬含量高,碳含量高,有粉料,且含氫。另外,先前顆粒硅的濁度問題尤其突出,使用比例增加會導致斷線率顯著上升,導致產品品質問題。也正是因為「硅烷流化牀法」生產出來的顆粒硅有着金屬雜質高、拉晶不理想等諸多問題,像隆基等光伏巨頭此前都不願意使用顆粒硅。
不過,隨着技術的不斷改良和優化,顆粒硅憑藉其在成本和低碳方面的顯著優勢,逐漸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根據協鑫科技公佈的數據,其顆粒硅的現金成本正處於持續下降的通道中,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現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隨着成本不斷下降,顆粒硅的價格優勢明顯,據infolink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多晶硅緻密塊料的均價為40元/kg,多晶硅顆粒料的均價為36.5元/kg。可見顆粒硅的售價低於棒狀硅近10%。
整體而言,雖然賣掉了鑫華半導體這一核心資產,但協鑫科技「斷臂求生」背後是其押注顆粒硅這場宏大賭局中的關鍵一步,出售鑫華半導體為協鑫科技換來了主營技術路線繼續前行的寶貴「彈藥」和時間。眼下,在「硅烷流化牀法」技術越發成熟的背景下,協鑫科技顯然已經走出了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