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尺度商業
拼多多究竟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或許,回望來時路,才能更好地看清它。
2015年,拼多多成立。這一年,正是移動互聯網的「分水嶺」,4G開始普及,廣大下沉市場用戶湧入互聯網,微信一年激增約2億用戶。
也是在這一年,網貸運營平臺增長上千家,同比增長65%,絕對增量創歷史新高。
這之後,網貸行業經歷過狂熱、低谷和深度調整,如今,網貸不僅是傳統電商的標配,甚至是大批App的標配和賺錢利器。
艾瑞諮詢近日發佈的《2025年中國網絡助貸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互金助貸餘額衝到3.5萬億元,5大互聯網頭部平臺佔據了76%的市場份額。這之中,有一家互聯網頭部平臺日賺235萬元,賺錢能力超過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
在網貸行業,這些互聯網頭部平臺表現如此強勢,一個關鍵原因是擁有海量用戶,因此網貸行業有一個「得用戶者得天下」的說法。
這些年,拼多多用戶數不斷躍升,到去年,年活躍買家已近10億,接近國內網購用戶總量的上限,這一超級用戶規模無疑是互金圈所渴望的。
但是,拼多多始終沒有下場,從2015年到現在,拼多多堅持不碰網貸,可謂「有所不為」。從發展歷程看,拼多多對外清晰證明了,即使不做網貸,也可以在激烈的電商市場博弈中越戰越強。

「有所不為」背後,其實是拼多多的「本分」哲學,專注於電商主業,日復一日深耕細鋤,把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價值放在第一位,全力夯實平臺基石。可以說,不碰網貸這個賺錢利器的拼多多,纔是社會需要的拼多多。
不碰網貸背後,憑效率轉動主業增長飛輪
拼多多不碰網貸,自有商業邏輯和價值判斷。
先看商業視角,網貸雖然賺錢,但賺錢效率也需要具體對照分析。這是因為,網貸並不是將資金投放出去,坐等收益即可,而是和其它業務一樣,也有諸多成本,包括獲客成本、資金成本、風控成本、催收成本、壞賬損失等。
進一步來說,既需要在成本端形成優勢,也需要有較強的運營能力,網貸公司的賺錢能力才更猛。
以助貸平臺「樂信」為例,它通過消費分期模式一度在互金領域廣受關注,但其賺錢能力沒有想象中的強悍。數據顯示,樂信員工約四五千人,去年營收142億元,相比之下,拼多多員工2.3萬人,去年營收超3900億元,人均創收能力遠超樂信。
事實上,拋開樂信,縱觀中國整個互聯網行業,拼多多的人均創收能力也連續多年位居行業前列,被媒體稱為「人效典範」。
拼多多之所以擁有領先的「人效」能力,是因為將效率做到了某種極致,快速匹配需求與供給。今年1月,民生證券發佈研報,覆盤拼多多崛起的過程及發展現狀時,特別提到「極致效率」是其崛起和發展的關鍵。
那麼,拼多多是怎麼提升效率的?
從用戶需求端看,成立時,拼多多采取拼團模式,價優疊加信任,將高性價比落到實處,激活了下沉市場的購物需求,建立、夯實了「價優」的消費心智。
值得注意的是,「價優」、「低價」不等同於「低端」,也不只是吸引農村人口。舉個例子,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消費者時常去山姆等超市購物,但這不影響他們渴望、購買經濟實惠的產品。從這個視角看,拼多多是以「價優」無差別地滿足了城鄉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做到了需求平權。
從供應端看,拼多多直連消費者和工廠,工廠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生產,去除中間環節,減少庫存積壓風險,加快商品流通效率。
比如,在農產品上行領域,拼多多將傳統的6層農業流通鏈路(農地→產地收購商→多級批發商→區域分銷商→城市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創造性地壓縮為2層鏈路(農地→消費者/商超)的直連模式,同時,在平臺流量的推動下,降低成本,擴大銷量。
在市場中,商家不是孤立的,它們大多處於某個產區、產業帶,後者正是拼多多作為平臺的關鍵着力點。
近些年,拼多多深入上千個農牧產區和產業集羣,包括廣東惠東女鞋、山東平度假睫毛、江蘇東海穿戴甲、福建汕頭服裝、內蒙古酸奶糕等,向下做深、做透,推動產業帶轉型升級,進一步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促進供應鏈效率的躍遷。
以平度假睫毛產業為例,拼多多對當地的假睫毛商家進行全方位扶持,商家依託平臺洞察新需求,研發新產品,往往一個爆品就可以突破百萬級銷量,累計帶動數十萬寶媽在家門口就業,整個產業帶也發展到百億規模。
不難看出,從消費者到商家,再到產業帶,拼多多逐一直擊需求,全面提升效率,從而實現了平臺整體效率的提升。
這不是終點,作為平臺,拼多多持續發力,去年相繼推出百億減免、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既降低技術服務費,提供流量支持,還通過高效、易用的工具和服務為商家賦能,進一步幫助商家降本、提質、增效。
結果是,商家賺錢,用戶得實惠,平臺規模躍升,錨定高質量發展。
從過去發展路徑的覆盤看,拼多多得以持續轉動增長飛輪,關鍵變量正是平臺效率。
而電商主業效率高,為拼多多提供了「有所不為」的實力和底氣。因此,拼多多做網貸的必要性低,加上網貸還有合規等風險,不碰網貸可謂務實且明智。
繼續做清醒的長期主義者
拼多多不碰網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拼多多是堅定的長期主義者,其看到了現在及未來的變化,從而用長期主義的視角夯實主業的護城河。網貸對於拼多多來說,屬於不願意做,也壓根沒進入戰略視野。
拼多多看到的「變化」是什麼?在去年的財報電話會上,拼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CEO陳磊表示,現階段,消費者的需求出現「理性、分層」的趨勢,這要求平臺在實惠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以及更豐富的消費場景的需求。
這也容易理解,在電商行業狂飆多年後,尤其是拼多多將效率和性價比做到極致後,電商競爭逐漸進入相對飽和的新階段。該階段的一大趨勢是,除了價優、實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獲得更高品質的商品、更有價值感的消費體驗。
看起來,這只是目前市場的一種趨勢,背後卻彰顯了市場競爭的本質。經濟學家周其仁曾直指:「市場競爭爭什麼?是爭客戶,爭客戶的好感,你有而對手沒有的東西,會令客戶更有好感,這樣的客戶開發永遠沒有止境。」
就電商行業而言,「客戶」就是廣大消費者,不管是商家,還是平臺,都需要爭取消費者的「好感」,而要消費者「更有好感」,既要有更多的優質商家,也要有更加良好的電商生態,二者合力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面對這一市場趨勢,從實際行動看,拼多多致力於加速人貨場價值鏈提升。
今年4月,拼多多正式宣佈啓動「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千億元資金及資源,從需求側激勵、供給側改革、平臺生態優化三大方向發力。
拆解來看,在需求端,加強體驗升級,百億補貼擴容方面,在原有補貼的基礎上新增100億元消費券,通過「折上折」「加倍補」等玩法撬動消費需求。
與此同時,拼多多擴大了百億補貼品類,將補貼範圍擴散至日用百貨等類目,使補貼觸達更多消費者,實現「全面普惠」。
在供應端,拼多多繼續為千萬商家降傭增效,全面擴大對中小商家、新質商家以及品牌商家的扶持力度,並啓動「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通過全鏈路數字化升級、地標品牌培育、產銷對接創新,持續推動農產品上行。
上述策略的關鍵在於,拼多多憑藉一套「組合拳」,掌握了更多的優質供給資源,加強了對供應鏈上游的佈局,最終的落腳點是,更多優質產品直達全國消費者,更多地標品牌加速成長。
以農產品中的雲南昭通土豆為例,當地盛產的黃心土豆口味好、營養價值高,但因為地理位置上的「痛點」,此前只能以初級農產品銷售。近幾年,拼多多商家在當地開廠,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研發出不同口味的薯片,在平臺扶持下,一躍成為「網紅薯片」,凸顯品牌效應,帶動當地1.1萬戶農民增產增收。
不只農產品,其它類目同樣如此。比如,在義烏,小商品產業存在低門檻、低利潤、同質化嚴重等痛點,為此,拼多多針對商家系統予以專項升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消費需求洞察,為商家篩選出一批具有爆款潛能的產品。
有了平臺的託舉,義烏商家對潮玩收納盒、微波爐加熱蓋、按壓式冰格等小商品進行研發創新,很快實現新突破,很多單品的利潤獲得了4至5倍增長。利潤增長之餘,不少小商品商家開始向品牌化發展。
需求端、供應端之外,拼多多還加強生態優化,大幅下調技術服務費,進一步下調大家電、二手數碼等多個類目的店鋪保證金,同時給出海商家提供供應鏈穩定性保障,為商家開拓海外市場護航。
綜合來看,多管齊下,全面進擊,拼多多放大了消費者利益和平臺的社會價值,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共贏。
正如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所言,隨着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平臺生態效用持續顯現,產業側加快實現新質轉型,用戶側的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供需兩側都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顯然,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征戰,專注主業,向上、向新而行,是拼多多的責任擔當,亦是使命所在。而網貸顯然不在拼多多的長期關注視野中。
對於拼多多來說,無論是出於商業邏輯、價值判斷,還是夯實主業護城河,可以預見,未來大概率依舊不會碰網貸。
這個判斷背後,歸根到底,是拼多多的基因決定的,拼多多希望本分、專注地持續做對的事情,為用戶和社會創造更多正向價值。從這個視角看,拼多多一直是那個冷靜、清醒的長期主義者。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