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田宇網購的第十個年頭。巧的是,她常用的購物App最近也換上「新衣」:不僅在圖標中打上「10歲了」字樣,還在首頁專設「10週年優惠大促銷」入口。
搬進新家的田宇,從這裏拼單了一臺洗衣機,「1000多塊,四五天就包郵送上門了,用着也挺好。」她完全想象不到,有一天新家小到幾塊錢的洗碗布、清潔劑,大到數百元的洗漱臺、坐便器,以及千元的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都會從拼多多上買。
生長在有「中國冷極」之稱的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田宇買東西素來不容易。從這座全年封凍期長達210天的北部小縣城,去到最近的主城區,一路順利單程也要近3小時。根河,是真正意義上的「偏遠地區」。
在4G網絡啱啱大規模鋪開的2015年,人們刷視頻、看圖片下意識先找WiFi,出門喫飯、購物使用移動支付會引來好奇的目光,田宇第一次從一檔綜藝節目中瞭解到拼多多,很快被拼單的玩法和優惠的價格吸引。
十年不算長,卻足夠這匹電商「黑馬」長成另一副模樣,為越來越多的家庭創造更多改變。這些年來,田宇發現身邊使用拼多多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拼多多年活躍用戶已逾9億,活躍商家數上千萬,主站和多多買菜已融入了城鎮鄉村的生活日常。
當東北林區能用上性價比家電,西北高原能喫到鮮活螃蟹,西南山區還能買到新鮮榴蓮,互聯網消費從一道「嚐鮮甜點」,變成了全民共享的「基礎主食」。「拼」出來的,除了產業效率,還有美好生活。
十年,做一件實惠的小事
宋宋的第一次拼單可以追溯到差不多十年前。
在2016年1月28日,拼多多App上線的第三個月,她買了第一單商品,優惠一半的價錢。
拼了幾次後,拼多多彷彿更懂她了:家居好物、當季水果……「每次登入,總能擊中我。」
十年前,拼多多是後起之秀,通過創新的拼單模式將分散的需求集中起來,直連田間地頭或源頭工廠。從農產品到生活百貨,產消直連讓消費這件小事變得實惠又有趣。
宋宋最初發起拼單前都會看到長篇產品介紹,從產地特色到農人故事,「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土裏刨食的照片,泥土和水果的氣息彷彿都能從螢幕中洋溢出來。」宋宋說。
她開始打造自己的「購物圈」,生活用紙、頭飾髮卡、水果零食……越拼越多,「日常用的都習慣上拼多多買,水果買得最多,唯一門檻就是要湊夠人數。」
白嘎麗瑪家住呼倫貝爾大草原,記憶中的童年少電、沒網,買菜要坐車去隔壁村,上縣城採購來回一次4小時。由於「不包郵」「退貨難」等問題,村裏人一度在「縣」購和網購之間徘徊,選擇了不消費。
2021年返鄉時,白嘎麗瑪驚訝地發現,村裏「含多率」明顯上升,幾乎所有人都開始網購了。如今,白嘎麗瑪最快3-4天、最晚一週,就能收到拼單商品。在拼多多上,她買到了燈具、一次性洗漱品、民宿特色地板革等用品,辦起一家蒙古包民宿,盛夏兩個月收入最高能達到10萬;還買了幾個GPS裝在領頭羊上,實時監控羊羣位置,減輕了放牧的壓力。
農曆五月,一年一度的敖包會開始,白嘎麗瑪和家人們喝茶、喫肉、射箭、摔跤,網購的無人機在上空飛過,記錄下傳統而盛大的日子。她說:「電商送來的新工具讓生活、掙錢變得更容易了。」
再偏再遠,都要努力抵達
十年來,拼多多輻射的範圍越來越廣,遙遠的邊疆,幽深的村落,都有了拼多多的身影。網購,不再是一個只屬於城市的名詞。
在青海省夏吾特村,公保加是少有的大學生,畢業回鄉後把他那家寓意「平安幸福」的小超市建成了一個村級CBD,提供喫住用「一條龍」服務,連接着村外的世界與村裏的人。
公保加思想新潮、辦事大膽。這幾年,看到村民開始用智能手機刷短視頻,公保加馬上想到了下一步:主動對接快遞公司,在小超市建起快遞驛站,承擔起全村快遞件的收發工作。
村裏人口少、位置偏,留守的老年人起初不太會網購,驛站一天最多也就十幾個包裹。他每隔一天去趟縣城,取回全村的包裹。算上往返油費和房租,公保加貼進去不少錢。
2022年起,拼多多發起「西進行動」,通過模式創新和物流補貼,促使西行包裹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村民網購也更划算了。如今,每天進到「鄉村CBD」的包裹超過100件,旅遊旺季甚至接近200件,其中超八成來自拼多多。
「電商西進」之前,老人們沒事聚一起,不是聊天、嗑瓜子,就是做手工;現在變成了看劇、拼單,分享網購商品。夏吾特村與外界的距離拉近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遠在四川涼山的彝族小夥吉克古千,十年前就用過網購,但因為他所在的美姑縣交通不便,從下單到收貨,起碼得等上一週。這種滯後性大大削弱了網購的樂趣。2020年以來,多多買菜在全國大範圍鋪開,也把站點開進了美姑縣。吉克古千這才真切體會到網購的優勢。
作為多多買菜美姑縣網格站負責人,吉克古千說,用戶的湧入「既突然,又持久」,「平臺業務人員一度調集30人來幫忙,從早到晚都送不完。多多買菜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喫鮮難的問題。」
幾年過去,無論是日常生活飲食、開店宴請採購,又或是外地子女為老人代買,多多買菜都是美姑人的首選。從沿海到邊疆、從高原到深山、從老人到青年,拼多多悄然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它不只是一家電商,更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讓實惠儘可能抵達更遠的地方。
變與不變
十年來,直播帶貨、新能源造車、AI雲計算、即時零售……潮水一浪高過一浪,但作為國民級電商平臺的拼多多,始終專注電商賽道,堅持讓利普惠。
回重慶山村工作的李春花,起初是全村老人的「代購」。在這個平均年齡60歲的村子,李春花「代購」過小板凳、洗衣機、農具、廚電等不少實惠好物,後來甚至教會不少老人自己網購。遠在海南縣城的陳晨,自2016年首次拼單以來,至今已近十年,她也由一名職場單身女性成長為二孩母親。於她而言,拼多多既像街邊十元店,紙品、髮飾、五金、文具等生活百貨唾手可得;也像一座無所不包的百貨商城,珠寶服飾、家電數碼、潮流奢品應有盡有,「就連小孩都知道,買玩具上拼多多。」
公保加處理多了村裏往來的快遞,就更有感觸:「每省下100塊,就能在開學給孩子多買一支筆、一雙鞋、一個書包,甚至是有些家庭一週的生活費,大家自然都樂意用。」儘管如今退換貨很方便,但在他的驛站裏,「有時連着幾個星期都沒有一件退貨,大家對網購的產品普遍比較滿意。」
凉山的吉克古千也轉了性子,曾經熱衷跨平臺貨比三家,如今購物軟件只留下拼多多,「都不用比較,上面東西價格最實惠,最懂我們美姑人的需求。」他每天還堅守站點督促工作,只為讓山裏鄉鄰儘早收到貨品。遇上下雨等惡劣天氣,道路行駛困難,吉克古千更是主動承擔配送工作,確保履約時效和用戶滿意,「這是平臺對消費者的承諾,我們會盡力做好。」
十年,拼多多改變很多:商品更豐富了,從拼單爆款到涵蓋衣食住行全品類;物流更快了,多多買菜更是讓「次日達」成為日常;服務更完善了,從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到售後主動適時介入;場景更多了,業務從純粹的拼團延伸到社區團購、跨境網購等更多生活角落。技術在迭代、規模在擴張、玩法在創新,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堅持消費者導向,尊重消費者的每一分錢。
坐在新家的沙發上,田宇打量着頭頂吊燈光影流轉,浴室奶油風一體櫃溫潤柔和,與心中精心規劃的家的模樣逐漸重合,她心滿意足地笑了。更好的生活還在後頭。
拼多多的第一個十年,不過是起點。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