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公鏈:下一代加密支付網絡的競爭與機遇

鏈捕手
10/24

CoinW研究院 

目錄

前言

1. 什麼是穩定幣公鏈

1.1 穩定幣公鏈的提出動因

1.2 穩定幣在公鏈上的價值分配

1.3 穩定幣公鏈的概念

1.4 穩定幣公鏈 vs 傳統公鏈

2. 典型項目

2.1 Plasma

2.2 Stable

2.3 Arc(Circle

2.4 Tempo(Stripe)

3.穩定幣公鏈的經濟模型與生態設計

4.支付體系演進與穩定幣公鏈分析

5.監管與合規對穩定幣公鏈的影響

6.競爭格局與發展推演

6.1 穩定幣公鏈賽道現狀

6.2 Tether、Circle與支付巨頭的鏈上博弈

6.3 穩定幣公鏈與傳統公鏈的競爭格局

6.4 發展推演

7.挑戰與展望

參考

前言 

近年來,穩定幣已經成為加密金融體系中最核心的資產類別之一。以 USDT 與 USDC 為代表的美元穩定幣,總市值已超過千億美元規模,不僅在二級市場交易中充當了最主要的結算與報價資產,更逐漸滲透到跨境支付、鏈上金融、企業資金管理等更廣泛的場景中。加上近年來穩定幣相關政策的出臺,穩定幣的重要性將在未來進一步放大。 

因此,穩定幣不僅是Web3與傳統金融之間的重要橋樑,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Web3未來的形態和發展方向。在公鏈競爭格局中,能夠吸引並留住最多穩定幣的鏈,通常也會形成最強的金融生態,從而在應用創新、資金流動和用戶粘性方面佔據先機。 

然而放眼現有公鏈生態,穩定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 DeFi 協議的抵押與結算,還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或是鏈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穩定幣都處於價值傳輸的核心環節。但當前主要承載穩定幣的公鏈,如以太坊、TRON、Solana 等,最初的設計並非專門為穩定幣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規與生態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侷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穩定幣的成功要素並非複雜的金融設計,而在於簡單、穩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備可擴展性與合規性的基礎設施。 

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定幣公鏈這一賽道,承載着為穩定幣量身定製基礎設施的期待。它的目標是解決現有公鏈在成本、效率、合規性和生態綁定方面的不足,從而推動穩定幣進入更大規模的應用。但與此同時,如何確保資產穩定性、流動性可持續性,以及在監管框架下構建真正可用的生態網絡,是穩定幣公鏈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穩定幣公鏈正處於巨大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刻。 

1. 什麼是穩定幣公鏈 

1.1 穩定幣公鏈的提出動因 

穩定幣公鏈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實際需求與發展動因。目前主流穩定幣依託的公鏈,如以太坊、TRON等,並非為穩定幣量身定製。這種外部依賴帶來了一些問題:高額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頸、跨鏈體驗割裂,以及在合規監管上的不確定性。由此,設計專門針對穩定幣的公鏈成為一種趨勢,旨在打造一個更加穩定、可靠的基礎設施。 

穩定幣公鏈試圖通過構建一體化的生態閉環,實現穩定幣的發行、流通、結算和應用全部在同一條鏈上完成。這不僅提升了效率,也增強了生態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機構和支付巨頭的需求也在推動這一方向發展,它們希望有一條符合合規要求的鏈路,配套完善的身份體系和監管接口,以滿足合規化運營的要求。 

總體來看,穩定幣公鏈的核心目標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提供穩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決現有公鏈在性能和費用上的痛點。第二,確保合規與可追溯性,以滿足金融機構和支付巨頭在監管環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備可編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夠在鏈上同時承載DeFi、RWA以及合規支付API等應用。憑藉這些特徵,穩定幣公鏈有望成為連接加密金融與現實金融體系的重要橋樑。 

1.2 穩定幣在公鏈上的價值分配 

穩定幣不僅是Web3生態的核心計價和結算工具,同時也在公鏈上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以USDT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兩條公鏈分別是Ethereum和TRON。根據數據統計,在以太坊上,過去一年因USDT交易產生的Gas費,折算為美元約有五千萬到一億。這部分手續費直接貢獻了區塊鏈驗證者的收入,也間接形成了公鏈所在的生態價值。 

同樣,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佔比超過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產生的Gas費全年累計超過五千萬美元。這進一步說明,大型穩定幣在主流公鏈上產生的鏈上經濟活動巨大,其手續費收入對於所在公鏈和整個生態系統都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手續費收入,USDT和USDC的發行方Tether和Circle卻無法從中獲利,所有手續費都流向了所在公鏈。因此,穩定幣發行方想要構建自己的公鏈,不僅是要構建自己的生態閉環,更希望能拿回屬於自己的流量和財富。 

1.3 穩定幣公鏈的概念 

穩定幣公鏈是指專門圍繞穩定幣的發行、流通與應用而設計的區塊鏈網絡。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通用公鏈,並非以承載所有類型的應用為目標,而是聚焦於穩定幣這一類資產的高效流通與可持續運行。 

目前穩定幣公鏈主要呈現出兩類發展路徑: 

  • 穩定幣驅動型鏈:由穩定幣項目方或相關團隊推動,以穩定幣作為鏈上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項目。它們的設計重點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並為穩定幣量身定製基礎設施。 

  • 穩定幣發行方主導鏈:由大型穩定幣發行方或支付巨頭主導建設,例如未來可能由支付巨頭 Stripe 推出的鏈。這類鏈的優勢在於可以直接整合合規框架、身份體系與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機構用戶與跨境支付需求。 

穩定幣公鏈不同於通用公鏈的廣覆蓋,而是在穩定幣這一關鍵資產上形成專注和深耕。 

1.4 穩定幣公鏈 vs 傳統公鏈 

在現有的區塊鏈生態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鏈,承載了穩定幣的大部分流通與結算。但這些公鏈的設計目標是構建多資產、多應用的綜合生態,穩定幣只是其中的一種核心資產。因此,穩定幣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例如高昂的 Gas 費用、有限的TPS、跨鏈割裂以及合規適配上的不確定性。 

相比於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鏈,穩定幣公鏈的獨特價值在於,它從底層就圍繞穩定幣的運行環境進行優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穩定幣公鏈能夠支持小額支付與高頻交易,顯著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其次,部分穩定幣公鏈在設計上預留了身份驗證與監管接口,天然契合金融機構和支付公司對合規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穩定幣公鏈能夠將發行、流通、結算與應用整合在同一條鏈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生態,從而減少跨鏈摩擦,提升整體效率與安全性。 

這些特性決定了穩定幣公鏈的潛在用戶羣體也十分明確。支付公司和金融機構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們希望在合規環境下將穩定幣接入支付與清算網絡;穩定幣發行方則能夠藉此減少對外部公鏈的依賴,掌握交易體驗與合規主動權;而對於交易所和金融應用而言,穩定幣公鏈則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結算底層,幫助提升用戶體驗。 

2. 典型項目 

2.1 Plasma 

專為穩定幣設計的Layer1基礎設施 

Plasma是一條專為穩定幣支付設計的Layer1區塊鏈基礎設施,其核心設計目標是實現穩定幣轉賬的高效性與低成本。它與Tether/USDT生態深度綁定,在設計和資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態的官方支持與傾斜。 

在功能層面,Plasma將USDT置於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續費的USDT轉賬並具備高吞吐量,以滿足大規模支付與應用需求。這使其與以太坊、Tron 等傳統公鍊形成明顯區別:前者面向通用資產和多樣化應用,後者專注於穩定幣的高效流通與機構級支付場景。 

在底層架構上,Plasma 作為一條獨立運行的Layer1公鏈,擁有自主的共識與安全機制。其採用的 PlasmaBFT 共識機制是一種基於PoS權益證明與BFT拜占庭容錯相結合的混合模型: 

  • 通過 PoS 選取驗證者並維持激勵機制; 

  • 通過 BFT 協議實現秒級的交易最終性,避免區塊回滾,特別適配支付和清算場景。 

同時,Plasma 完全兼容 EVM,開發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約,沿用現有的以太坊工具鏈,如 MetaMask,極大降低了遷移與集成成本。 

此外, Plasma 還會週期性地將狀態根(或校驗點、摘要)錨定到比特幣網絡,以藉助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性與去中心化特性來增強信任保障。這樣的錨定機制不是將所有交易都上鍊,而是提供一種外部「校驗背書」,從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統對攻擊或爭議的抵抗能力,同時保持其獨立公鏈的靈活性。把狀態根寫入比特幣鏈,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驗證者或網絡出現問題,也有可能通過比特幣鏈上的錨定記錄去做覈驗、處理爭議以及追溯等操作。這樣的「錨定」設計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夠藉助比特幣的抗篡改安全屬性。 

Plasma功能亮點:零Gas費USDT轉賬、接受USDT、BTC和XPL來支付Gas 

在功能亮點上,Plasma 實現了零Gas費的 USDT 轉賬。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約交互、DeFi 應用、NFT 等並不是完全免費。對於合約調用、複雜操作,用戶仍然需要支付 Gas。 

不過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來支付 Gas,避免了用戶為交易而額外持有原生代幣,這大大降低了門檻。這裏的 BTC 並不是直接用比特幣主鏈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過跨鏈橋把 BTC 引入到Plasma鏈上,生成映射資產(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約按實時價格折算成網絡所需的 Gas(XPL)進行支付。這樣一來,用戶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轉賬、DeFi 或合約交互。同時Plasma也支持用戶使用原生代幣XPL支付Gas,為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其自主研發的 PlasmaBFT 共識機制,使其具備千級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確認時間低於一秒,能夠滿足高頻支付和跨境結算的性能需求。平臺還引入了受監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隱私性的同時兼顧合規要求。 

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 https://www.plasma.to/ 

USDT在Plasma中的戰略地位 

Plasma 是一條為USDT量身定製的公鏈,在設計之初就確立了 USDT 作為核心資產的定位。其支付、轉賬、TVL 鎖倉,以及鏈上生態的核心功能,幾乎都圍繞 USDT 展開。特別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轉賬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戶使用門檻,也成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賣點。在這種模式下,USDT 不再僅僅是網絡中的一種資產,而是支撐 Plasma 運行和生態擴展的關鍵樞紐。同時Plasma背後有USDT發行方Tether的支持,藉助 USDT 的龐大用戶基礎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實現從用戶規模,到流動性沉澱,再到應用拓展的完整閉環,進而把自己打造為穩定幣的主場。 

Plasma原生代幣XPL 

Plasma 原生代幣 XPL 是整個網絡的核心資產,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續費的主要 Gas 代幣之一,也是網絡共識機制中的質押資產,同時還承擔治理、生態激勵等作用。代幣初始總量為100億枚,分配結構覆蓋公開售賣、生態基金、團隊和投資者等,並設計了分階段解鎖機制,以平衡早期發展與長期激勵。 

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相比傳統公鏈,Plasma 的一大創新是引入了多資產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戶在網絡上進行轉賬或合約交互時,還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來支付手續費。這一設計大幅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使得持有主流資產的用戶無需額外準備 XPL 也能順暢體驗 DeFi、跨鏈轉賬等功能,從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幣與穩定幣生態中的連接度與可用性。 

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2025年8月, Plasma 與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這是一款面向用戶在 Binance Earn 平臺鎖倉 USDT 的 on-chain 收益產品,用戶可獲得每日 USDT 回報並分享1億枚 XPL 空投獎勵(佔總供應量的1%)。該產品上線後,初始2.5億 USDT 配額在不到一小時內即被搶空,隨後 Binance 又將總配額擴至10億 USDT,開放多輪額度以滿足市場需求,充分顯示出市場對這一穩定幣生態代幣的強烈興趣。 

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幣XPL上線多家一線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開盤即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上線不到一週,其市值已突破27億美元,衝進cmc市值排名前50,印證了市場對其「穩定幣公鏈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強烈預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漲幅高度依賴於市場情緒、流動性注入與交易所上市推動力,短期的拋壓、鎖倉解鎖以及新用戶拋售等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價格造成壓力。 

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 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  

Plasma潛在優勢:鎖定全球最大穩定幣用戶流量 

Plasma 得到多個重量級機構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Flow Traders、以及 DRW 等,並於2025年2月在 A 輪孖展中籌集約2400萬美元,累計孖展2750萬美金。在代幣XPL公開售賣階段, Plasma 更是展現了強勁的市場吸引力。Plasma於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開代幣銷售(XPL),共募得約3.73億美元,遠超原先5,000萬美元的目標,超額認購超過7倍,項目估值約為5億美元。 

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 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 

Plasma 測試網已於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線,標誌着項目進入關鍵落地階段。測試網採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識機制與 Rust 版 EVM 執行層,兼容 Solidity 合約及主流開發工具,開發者可直接通過 MetaMask 等錢包接入。網絡支持 BTC、USDT 等代幣作為手續費支付,並開放水龍頭領取測試代幣 XPL,用於合約部署和交易測試。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內的多家錢包已率先集成測試網,進一步降低了開發者和用戶的參與門檻。 

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啓動主網 Beta 版並同步完成原生代幣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佈上線當天將激活超過20億美元的穩定幣流動性,並在 Aave 等協議中部署,其中還包括規模為10億美元的 USDT 流動性壓力測試,用於建立市場基準與驗證穩定性。上線初期,Plasma 向小額存款用戶及驗證者分配2500萬枚 XPL,並預留250萬枚給「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時實現零手續費 USDT 轉賬作為生態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線不到一週的時間,根據Defillama數據顯示,Plasma 主網 Beta 上TVL已達到49億美金,其中最多的TVL來自AAVE。也反映了穩定幣在 Plasma 網絡上的大規模遷移與真實需求的釋放。 

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通過USDT轉賬免Gas的設計,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穩定幣用戶羣體的核心訴求:低成本與高效率。在鎖倉資金和用戶流量雙重驅動下,Plasma有望形成一個圍繞穩定幣的生態閉環,進一步鞏固其在跨境支付、鏈上結算與金融應用中的地位。 

Plasma生態合作 

根據 Plasma 官方公告與多方媒體報道,Plasma 已宣佈與非洲支付平臺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戰略合作,旨在推廣免 Gas 的 USDT 轉賬體驗,並推動當地法幣與穩定幣之間的互通。這些合作若能落地,將為 Plasma 在新興市場的應用場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發現可公開驗證的鏈上交易數據來證實相關合作已在實際運行中或產生真實資金流動。 

據報道,Plasma 還正在推進 DeFi 龍頭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計劃在主網上線時支持 StableSwap AMM 機制,以實現低滑點、高資本效率的穩定幣兌換服務。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動做市協議,專為穩定幣或價格接近的資產設計,使大額兌換時價格波動小、交易成本可控。藉助這一機制,Plasma 可將 USDT 等資產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資產流動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開稱這種整合具備「無與倫比的增長機會」潛力。目前還沒有鏈上交易或合約數據顯示該整合已完全上線,需要在後續技術披露和鏈上監測中繼續觀察驗證。 

隨着 Plasma 主網beta版的上線,Plasma 與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於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啓動,將 Ethena Labs 的合成穩定幣 USDe 及其質押版本 sUSDe 納入 Plasma 的 DeFi 生態系統。用戶在 Plasma 網絡上參與特定活動時,可獲得 USDe 獎勵,以提升網絡活躍度和參與度。Plasma 與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協議進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動性提供和借貸功能。用戶還可以通過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將 USDe 跨鏈橋接到 Plasma 網絡。 

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資產。例如,在 Aave 平臺上,用戶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獲得 Ethena 積分獎勵,並參與 Liquid Leverage 策略,實現穩定幣的循環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戶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臺提供流動性時,也可獲得積分獎勵,用於參與 Plasma 網絡治理或兌換其他激勵。通過這樣的形式,Plasma 將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態系統,顯著增強了網絡流動性與用戶參與度。 

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 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 

此外,Plasma 還成為 Uranium Digital 的鏈上基礎設施合作方,為全球首個24/7鈾交易平臺提供鏈上結算與透明度支持。通過這些區域支付鏈路與 DeFi 應用的結合,Plasma 生態正在構建由支付端用戶到鏈上金融應用的完整閉環。 

Plasma生態現階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 

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網 Beta 版本上線以來,其生態發展迅速,不到一週時間,TVL 已突破 50 億美元。其中,超過 45 億美元的資金來自 Aave,主要資產依舊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協議也為生態貢獻了可觀的流動性。 

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態主要圍繞穩定幣流動性、支付與借貸等DeFi協議展開。根據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經和超過100家DeFi協議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合作伙伴衆多,Plasma 生態仍處於早期階段,且資產高度集中於 USDT,生態系統的豐富度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除了DeFi協議,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鏈上的 meme 幣項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為了生態中的亮點之一,其市場表現引發了廣泛關注。Trillions 起初作為一個「萬億市值夢想」的玩笑項目,迅速在加密社區引發關注,該項目的官方口號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並在 Plasma 鏈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幣。在短短几天內,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萬美元,24小時交易量超過2500萬美元,參與交易的地址超過4500個。這也代表了 Plasma 鏈上 meme 幣生態的初步發展,吸引了大量用戶參與。 

總體來看,Plasma的生態系統正在快速擴張,通過與多個核心DeFi項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穩定幣支付和DeFi應用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用戶提供流動性、收益和支付的綜合體驗。 

潛在風險 

Plasma雖然以USDT原生免Gas轉賬為核心賣點,但其運行成本最終需要由基金會或代幣補貼來承擔,長期來看能否形成可持續的經濟模型,是一個關鍵問題。 

合規方面,Plasma 的核心優勢是綁定 USDT 流量,但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賴 Tether 的合規穩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轄區遭遇監管打擊,Plasma 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時,Plasma強調面向支付與機構用戶,但目前其身份驗證、反洗錢以及合規接口的建設仍不夠透明。  

Plasma 在其技術架構中明確提到支持開發者部署合規導向的智能合約,包括 KYC 層、轉賬限制等功能, 這表明 Plasma 在技術層面具備了合規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開與專門的 KYC/AML 或支付合規類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這表明雖然 Plasma 技術層面具備支持合規的能力,但其生態中面向合規的基礎設施仍在逐步完善階段,需要進一步披露與開發。 

生態和流動性風險同樣值得關注。當前 Plasma 的總鎖倉量主要由 USDT 構成,資產過於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動性出現波動,Plasma 的鏈上活躍度也會受到直接影響。儘管 Plasma 已經和AAVE、Ethena 等DeFi協議展開了合作,但其生態應用層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協議上,應用層的豐富度與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鏈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態系統的完善和應用的多樣性仍需時間發展。 

最後,Plasma 在公募中獲得了鉅額資金支持,但其代幣在免 Gas 模式下的價值捕獲邏輯尚未完全驗證。如果無法建立清晰的價值支撐,代幣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機資金的驅動,帶來價格的劇烈波動。 

2.2 Stable 

專為USDT設計的Layer1公鏈 

Stable是一條專門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鏈,目標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遲的穩定幣交易網絡。它並非面向多種代幣,而是專注於 USDT 交易和結算場景,兼顧企業專屬區塊空間和合規隱私交易方案,支持企業級支付與清算需求。 

在共識機制上,Stable官方文檔表示將會採用StableBFT,這是一個基於CometBFT的定製化 PoS 協議,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遲和強可靠性的網絡體驗。StableBFT 通過拜占庭容錯(BFT)機制保障安全,並允許節點並行處理提案,突破傳統單領導者模式,提高交易確認速度。為進一步優化性能,Stable 計劃將數據傳播與共識過程分離,實現交易直接廣播給區塊提議者,加快最終確定性(finality)。關於在 Stable 上的質押資產,官方暫未提供具體信息。 

Stable 實現子秒級區塊確認,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結算,同時提供企業專屬區塊空間和合規隱私交易方案。通過優化交易執行、狀態存儲和批量處理,Stable 保證鏈上交易的高效性與低延遲。 

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於支付 Gas 和鏈上結算,用戶無需持有其他代幣,也不受傳統公鏈高額手續費和交易延遲的困擾。該公鏈針對穩定幣的使用場景進行了底層優化,解決了手續費波動、交易速度受限、企業對接成本高、用戶體驗複雜,以及部分地區美元化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 

Stable是獨立的Layer1公鏈,從底層構建完整生態,更關注穩定幣的實際支付與結算功能,使 USDT 在鏈上能夠像現金一樣高效、安全地流通。 

Stable的USDT專屬特性 

Stable 的設計核心是讓 USDT 在鏈上像現金一樣流通,其功能都圍繞減少轉賬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預測性展開。 

它採用USDT0與 gasUSDT 的雙代幣機制:gasUSDT 是鏈上的原生 Gas 代幣,專門用於支付區塊鏈運行的手續費;而用戶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種基於 LayerZero 的跨鏈穩定幣資產,與標準 USDT 保持1:1錨定,依託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標準,在不同區塊鏈間可直接流通,而無需傳統的橋接或多池流動性拆分,從而整合了不同鏈的 USDT 流動性。 

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 

在 Stable 上,用戶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數操作。協議通過賬戶抽象自動完成 gasUSDT 的轉換,簡化了使用體驗。同時,點對點的USDT0轉賬完全免手續費,降低了支付門檻。 

針對企業用戶,Stable 設計了 專屬區塊空間,在網絡擁堵時也能保持交易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同時,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處理大量USDT0轉賬,提升整體吞吐量而不影響其他交易。未來,Stable 還計劃引入機密轉賬功能,利用零知識加密隱藏轉賬金額,同時保留必要的合規可審計性,為企業提供更高隱私保護。 

總體而言,Stable 的 USDT 專屬功能不僅優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鏈效率,也為企業級應用提供了可控的鏈上環境,使 USDT 在鏈上能夠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時降低了用戶和開發者的使用複雜度。 

Stable路線圖:分階段提升性能 

Stable 的核心目標是讓USDT在鏈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穩定。為此,它提出了一個分階段的技術路線,從基礎可用性,到性能優化,再到極限擴展,逐步推進。 

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 

在第一階段,Stable 聚焦於降低使用門檻。它通過讓 USDT 直接作為鏈上的Gas費,減少用戶在費用和代幣切換上的複雜操作。同時,配套的錢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統,使用戶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樣,更簡單地轉賬和收款。 

進入第二階段,Stable 開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嘗試讓交易能夠並行處理、批量執行,從而在高頻支付和企業大額結算時,依然保持低延遲和低成本。與此同時,還會為機構用戶提供專屬通道,確保在網絡擁堵時仍能穩定處理關鍵業務。 

最後,Stable 計劃在第三階段實現全方位的高性能。通過升級底層共識機制和執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達到遠超傳統公鏈的水平,同時配合高效的訪問接口,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可靠的基礎設施支持。 

整體來看,Stable 的路線是先保證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後追求極致性能。這種分階段推進的方式,既能滿足當下穩定幣的應用需求,也為未來更大規模的支付和金融場景打下基礎。 

Stable發展現狀 

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術框架已基本完成,測試網和主網上線時間均暫未公佈,將實現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級交易確認、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轉賬等關鍵功能。這些構建中的能力為 Stable 後續面向支付、消費與結算場景奠定了基礎。 

在市場營銷方面,Stable 已獲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機構的投資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後背書,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參與了該項目的支持。這些資金將用於構建網絡基礎設施、擴大員工隊伍,並增加全球 USDT 的分發量。 

在應用構想層面,Stable 定位為 USDT 支付的專用基礎設施,通過原生 Gas 架構與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戶門檻,也為商戶和機構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態尚處於萌芽階段,尚無公開用戶數據或實際落地案例。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鏈條在技術上具備潛力,但其能否實現「USDT 在鏈上像現金一樣流通」,仍需觀察具體應用落地與市場採納的進度。 

Plasma 與 Stable 的定位差異 

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鏈,以 USDT 為核心資產,但兩者在技術架構和目標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條獨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鏈,採用高性能共識機制和 Rust 執行引擎,能夠提供極高的吞吐和低延遲體驗。同時,它會週期性地將鏈上狀態根(或校驗點、摘要)錨定到比特幣網絡,藉助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來增強信任保障。它的設計初衷是解決高頻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應用中的性能瓶頸,兼顧安全與效率。 

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條全新的獨立Layer1區塊鏈,將 USDT 作為原生 gas 代幣,重點放在支付和結算場景。它通過子秒級確認和極低的交易成本,優化了日常支付體驗,更偏向企業和合規化應用需求。 

雖然兩條鏈都以 USDT 為核心,但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互補與競爭並存的格局。Plasma 宣傳安全性能與比特幣生態綁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戶結算、跨鏈交易等高頻用例中搶佔市場;而 Stable 聚焦支付體驗,適合小額支付、企業結算與跨境清算等場景。二者不可避免會在部分應用領域產生競爭,例如商戶支付和跨境匯款,但總體來看,它們的技術路徑和生態目標並不完全重疊。 

Stable潛在風險 

此前我們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規性限制。同樣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價值高度依賴於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轄區面臨監管限制,或其市場份額出現下滑,Stable 的生態活躍度與整體價值都將受到直接衝擊。 

目前 Stable 的測試網和主網尚未上線,其公鏈性能仍未經過市場驗證,未來的發展存在不確定性。雖然 Stable 採用 PoS 共識機制,但官方尚未明確代幣發行計劃,這帶來一定的風險。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識本身並不必然要求鏈上有經濟代幣。例如,一些企業級鏈或聯盟鏈採用 PoS 來保障交易和共識,但節點由機構運營,不發行代幣。只是缺乏代幣可能會影響網絡激勵和生態成長。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 Base 鏈,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擴容鏈,採用 sequencer 模式來排序交易,並將狀態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並非 PoS 鏈,也沒有原生代幣,其安全性依賴以太坊主鏈,而不需要節點質押或發行代幣。 Stable 作為一條PoS公鏈,未來是會採用Base這種模式,還是參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幣的做法,發行自己的獨立代幣,仍然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隨着 VisaPayPal 等傳統支付巨頭加速進入區塊鏈支付領域,其他合規型穩定幣公鏈(如 Arc、Tempo)也在積極佈局,Stable 在市場上的競爭壓力將愈發激烈。 

2.3 Arc(Circle) 

Arc:專為穩定幣金融打造的開放式Layer1區塊鏈 

2025年8月,Circle宣佈將推出自研Layer1公鏈Arc,顯示出Circle從穩定幣發行商向區塊鏈基礎設施提供商的戰略升級。Arc是一條專為穩定幣設計的Layer1公鏈,旨在為支付、跨境結算和金融市場應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術支持。 

在 Arc 上,用戶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費用,從而避免了傳統公鏈中波動性代幣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時除了USDC,Arc還原生支持多種穩定幣,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們可在鏈上作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於多幣種金融應用。作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鏈,Arc 旨在為穩定幣金融提供基礎設施,構建一個多幣種清算網絡。 Arc採用高性能共識機制,交易確認速度快,每秒可處理數千筆交易,滿足企業級需求。Arc內置機構級的外匯報價(RFQ)引擎和全天候鏈上結算能力,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可靠的支付與交易工具。交易幾乎瞬時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識機制保證確定性秒級最終結算,同時還提供可選隱私保護功能,用戶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合規需求屏蔽交易或餘額信息。 

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 https://arcnetwork.xyz/ 

Arc 的核心特性:跨鏈結算層 

與傳統只服務於單一穩定幣或單一鏈的公鏈不同,Arc 的設計目標是成為一個跨鏈穩定幣結算層。它並不是單純的穩定幣支付通道,而是為多種穩定幣、多條區塊鏈之間的資金流轉提供統一的清算和結算基礎設施。 

在 Arc 上,穩定幣可以通過直接鑄造(Direct Mint)和銷燬再鑄造(Burn-and-Mint)的方式實現跨鏈轉移。這種機制避免了依賴第三方跨鏈橋的複雜流程,使用戶能夠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鏈之間完成資金結算。Arc 還引入了 統一餘額視圖與次秒級確定性結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這意味着用戶或機構無論在哪條鏈上持有穩定幣,都能在 Arc 的結算層看到整體資產情況,並以接近實時的速度完成清算。這種設計大大降低了多鏈生態中的支付摩擦,為跨境支付、機構結算和多鏈 DeFi 應用提供了底層支持。 

與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單一穩定幣公鏈的邏輯則不同。它們的結算對象主要侷限於單一穩定幣如USDT,優勢在於鏈內的支付和流動性效率,但在跨鏈轉移上需要額外依賴跨鏈橋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戶體驗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鏈內操作相對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鏈支付,往往面臨資產割裂和多步驟操作的困境;而 Arc 則通過統一餘額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鏈資產管理更接近單鏈體驗。應用層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為某一穩定幣打造的專屬高速路,適合形成局部生態閉環;而 Arc 則定位為多鏈穩定幣清算中心,能夠承接跨境支付、機構結算、多鏈 DeFi 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換句話說,Plasma、Stable 強調鏈內效率,而 Arc 更強調多鏈之間的統一結算。前者是一條為特定穩定幣服務的快速通道,後者則更像一個跨鏈的清算所,把多條高速路連接在一起。 

Arc應用場景與潛在生態:不僅是穩定幣基建,更要推動穩定幣原生應用的發展 

Arc 的設計目標不僅是作為穩定幣的底層基礎設施,還希望推動一類穩定幣原生應用的發展。基於其低成本結算、內置外匯引擎和確定性秒級交易確認,Arc 希望在多個方向上發揮其潛在應用價值。 

首先,在跨境支付領域,Arc 提供即時、低成本的結算體驗,特別適合需要全球資金流動的企業。通過與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聯動,Arc 可以成為跨境支付的鏈上結算層,而其外匯引擎則為不同穩定幣間的自動兌換和本地法幣出入金打下基礎。 

其次,在穩定幣外匯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穩定幣對為核心的永續合約市場。交易者可以基於不同貨幣的穩定幣進行槓桿交易,而內置的 FX 引擎則提供實時報價與原子化結算。 

在鏈上信用場景中,Arc 為結合鏈下信任信號的信用應用提供了開發基礎。開發者可以將身份、現金流歷史或外部風控模型與穩定幣結合,用於構建更合規、可審計的借貸協議,從而服務於傳統信用體系難以覆蓋的用戶和企業。 

對於資本市場,Arc 致力於將傳統金融市場的結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證金抵押)遷移到鏈上。依託 USDC 與 USYC 等原生資產,Arc 能夠為證券、國債、商品或結構化產品的代幣化交易提供即時結算與合規支持。 

最後,Arc 還希望為智能商務與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於交易費用以 USDC 計價、且具備秒級確認和隱私控制,開發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邏輯與身份驗證,支持自動化訂閱、可編程採購,甚至 AI 主導的鏈上交易市場。 

Arc 的應用方向不僅限於支付結算,還涵蓋衍生品、信用、資本市場和智能支付等多個維度,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藉助 Arc 將穩定幣金融擴展至更廣泛的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結合的場景中。 

深度整合Circle生態,自帶強監管屬性 

Arc 並不是一條從零開始的公鏈,而是 Circle 長期生態戰略的延伸。作為 USDC 和 EURC 等穩定幣的發行方,Circle 已經構建了包括支付網絡(CPN)、跨鏈傳輸協議(CCTP)、錢包與合約工具、託管和結算服務在內的完整產品矩陣。Arc 的推出,為這些服務提供了一個原生的鏈上承載環境。 

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產品之間的協同效應。USDC 直接作為原生資產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與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務深度對接,使 Circle 可以在鏈上完成支付、結算、外匯兌換等功能,形成一個閉環生態。EVM 兼容性保證了開發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構建應用,但天然依賴 Circle 的底層基礎設施,從而鎖定了生態黏性。 

另一方面,Arc 自帶強監管屬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為受監管的穩定幣發行方,本身就已經滿足美國及多國的合規要求,這決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規可審計的功能。比如 Arc 內置可選隱私保護,允許在滿足監管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有限度的隱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時由於與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網絡直接相連,Arc 更容易與銀行、機構等受監管金融主體對接,成為一種合規友好的區塊鏈基礎設施。 

Arc 將穩定幣基礎設施與監管環境緊密結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業級區塊鏈平臺。這不僅強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規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也構建了一個既開放又可受監管的應用基礎設施。 

Arc潛在價值:與美元清算系統直連,做合規版「鏈上 Swift」 

從戰略定位來看,Arc 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並不是在和比特幣、以太坊等公鏈競爭去中心化生態,而是瞄準了全球美元清算體系的鏈上升級。作為 USDC 的原生承載鏈,Arc 將支付、結算、外匯兌換與穩定幣原生支持深度整合,並直接掛鉤 Circle 的支付網絡與託管體系。可以理解為,Arc 在設計上更接近「合規版的鏈上 Swift」,它不是一個無限開放、完全去監管的區塊鏈,而是一個能夠直接對接銀行、支付機構、跨國企業的鏈上結算網絡。 

Arc 不會直接取代傳統清算網絡,但它能夠在跨境支付、實時結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為 Swift 的鏈上補充。且由於 Circle 自身作為受監管的穩定幣發行方,其鏈上體系天然與合規框架掛鉤,Arc 內置的隱私保護、審計支持和機構級外匯引擎,正是面向監管場景的功能設計。 

同時,Arc也表示上線之初便會完成與託管和結算服務商 Fireblocks 的集成。這意味着,超過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銀行、資產管理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能夠直接接入 Arc 網絡,而無需額外開發合規與託管基礎設施。這與典型公鏈吸引散戶開發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戰略佈局。 

Arc 保留了區塊鏈的開放性和可組合性,但在合規、安全、結算確定性上,刻意貼近金融機構的使用需求。長期來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個覆蓋多幣種穩定幣和合規資產的清算通道,那麼它確實可能成為金融機構眼中的「鏈上 Swift」。 

Arc 潛在挑戰 

儘管 Arc 在穩定幣原生支持、高性能結算和合規設計上具有優勢,但仍面臨多方面挑戰。技術上,秒級交易和跨鏈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複雜性之間權衡。生態上,開發者和應用的冷啓動以及對非 USDC 應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監管方面,跨境合規和隱私保護需要平衡審計要求與用戶數據安全。市場接受度方面,機構採用新型鏈上清算系統仍需時間,同時未來可能面臨其他穩定幣鏈的競爭。 

2.4 Tempo(Stripe) 

Tempo:Stripe 的企業級鏈上支付佈局 

Stripe 表示正在積極拓展其在穩定幣和數字支付領域的佈局,計劃聯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鏈 Tempo。Tempo的核心目標是為企業級支付場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鏈上結算基礎設施,同時兼顧合規與隱私要求,為企業用戶和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可審計的交易環境。 

Tempo 公鏈設計重點包括優化支付性能、支持穩定幣結算、兼容以太坊虛擬機(EVM)並採用高吞吐量架構,以滿足全球企業的支付需求。通過這些技術特點,Tempo 希望成為企業級鏈上支付網絡,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場提供新的競爭優勢,同時推動穩定幣在實際商業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目前,Tempo 仍處於祕密開發階段,尚未正式上線。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聯合創始人 Matt Huang 負責 Tempo 的開發和運營。雖然項目細節有限,但其推出預計將進一步增強 Stripe 在企業級支付和穩定幣應用領域的市場影響力。 

Stripe 的業務基礎與穩定幣佈局 

Stripe 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支付基礎設施提供商,主要為企業提供在線支付、結算和金融服務,其核心業務包括電子商務支付處理、訂閱計費和發票管理等。隨着數字支付需求不斷增長,Stripe 正在積極拓展其在穩定幣和區塊鏈領域的佈局,計劃通過 Tempo 公鏈進一步提升在企業級支付市場的競爭力。 

在穩定幣方面,Stripe 已推出穩定幣金融賬戶,允許企業在全球101個國家使用美元計價的穩定幣進行存儲、轉賬和支付。該賬戶由 Stripe 收購的穩定幣平臺 Bridge 提供支持,並與 MetaMask 合作發行 MetaMask USD(mUSD),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在Web3生態中便捷的存儲、交易和消費方式。這一戰略體現了 Stripe 將傳統支付網絡與區塊鏈金融生態結合的嘗試,為企業客戶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鏈上資金管理工具。 

Tempo價值體現:推動Web2支付場景落地 

Tempo 公鏈的推出計劃,對於 Stripe 而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直接服務於其核心Web2企業客戶。藉助原生穩定幣結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構,企業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統中直接實現鏈上結算,無需頻繁在傳統支付網絡與區塊鏈之間轉換資產。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結算時間大幅降低,同時支持大規模、高頻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虛擬機(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業能夠在熟悉的開發和運營環境下接入鏈上支付,從而實現「鏈上結算、Web2 場景落地」。換言之,Tempo 讓區塊鏈支付真正服務於傳統企業支付和結算需求,為穩定幣在實際商業場景中的應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Tempo 的發展挑戰:生態建設與開發者吸引力 

儘管 Tempo 在企業級支付場景具有明顯優勢,但其長期發展仍面臨生態建設方面的挑戰。作為一條針對企業支付優化的公鏈,如果僅侷限於支付功能,可能難以吸引開發者在上面構建多樣化應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鏈,開發者遷移和學習成本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勵機制,可能導致生態活躍度不足。 

此外,公鏈的長期價值不僅取決於支付交易量,還取決於生態的多樣性和創新能力。如果 Tempo 僅是鏈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應用、DeFi 或企業級工具的支持,其網絡效應和增長潛力將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確保企業級支付落地的同時,提供開放的接口、智能合約能力和合規工具,以支持開發者在上面創新和構建應用。 

2.5 主流穩定幣驅動下的生態對比分析 

當前,穩定幣公鏈賽道的分佈主要圍繞USDT與USDC展開,這些公鏈希望藉助主流穩定幣的龐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礎設施,成為穩定幣高頻結算與流通的底層網絡。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項目,儘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在穩定幣驅動下,爭奪支付與結算基礎設施的話語權。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圍繞穩定幣交易、支付和結算展開,目標是成為新一代穩定幣流通和應用的基礎設施。但由於底層技術和背後機構的差異,它們的應用場景和側重點各不相同。 

Plasma 

Stable 

Arc 

Tempo 

底層技術 

Layer1 

Layer1 

Layer1 

Layer1 

背靠機構 

Tether支持 

Tether支持 

Circle自研 

金融科技巨頭Stripe與 Paradigm合作開發 

核心穩定幣 

USDT 

USDT 

USDC 

暫未公開 

Gas機制 

USDT、BTC、XPL等代幣可支付Gas。USDT轉賬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約交互、DeFi應用、NFT相關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USDT為Gas代幣,部分轉賬如P2P、用戶之間的轉賬免Gas;其餘操作需要支付Gas 

USDC為Gas代幣。  

暫未公開 

是否EVM兼容 

是 

是 

是 

是 

性能 

高吞吐、低延遲,依託比特幣主網安全性,適合高頻支付與結算。 

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結算,支持企業專屬區塊空間和隱私交易方案,適合高頻交易和批量交易處理。 

TPS上千、吞吐量高、確認速度快,適合高頻交易;強調高性能和跨鏈結算能力,目標是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可靠的支付與交易工具,同時滿足合規需求,整合 Circle 的產品生態。 

預期優化支付性能、支持穩定幣結算、並採用高吞吐量架構,以滿足全球企業的支付需求 

主要應用場景 

聚焦USDT支付和結算場景。支持高頻支付與結算、零手續費USDT轉賬、隱私支付等。適用於高頻交易用戶、跨境支付用戶。 

聚焦USDT支付和結算場景。包括USDT的最終結算與支付通道,強調穩定性和吞吐量。適用於企業支付機構、資金清算需求方。 

聚焦USDC跨鏈流動性與互操作,跨鏈清算和支付。適用於多鏈DeFi用戶、跨境資金流動、機構結算等需求方。 

聚焦零售、商戶的支付落地。穩定幣驅動的支付基礎設施,零售支付+商戶結算,兼顧DeFi。適用於商戶、開發者、零售支付用戶。 

發展 

測試網階段,主網暫未上線 

開發中,暫未上線 

開發中,暫未上線 

開發中,暫未上線 

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結算網絡。依託比特幣鏈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續費的 USDT 轉賬、低延遲結算以及隱私支付,特別適合交易所資金流轉和跨境支付等高頻場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樣由 Tether 支持,但其設計初衷是成為 USDT 的最終結算通道。它作為一條獨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業級支付和資金清算場景,強調穩定性和大規模吞吐能力。 

與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鏈,以 USDC 為核心,聚焦於跨鏈互操作和流動性打通。它的目標是將 USDC 在多鏈間實現自由結算和流通,成為 DeFi 生態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礎設施。而 Tempo 則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動,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戶結算,同時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開發者構建更多基於穩定幣的支付和應用場景。 

造成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發行方與底層技術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圍繞 USDT 展開,但 Plasma 依託比特幣生態,強調支付與安全;Stable 獨立構建Layer1,更適合機構結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鏈流動性為核心,承接其在合規和國際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動穩定幣在商戶端的普及。 

3.穩定幣公鏈的經濟模型與生態設計 

支持穩定幣支付Gas是穩定幣公鏈設計的核心機制 

在現有的幾個頭部穩定幣公鏈來看,大多選擇支持穩定幣如USDT、USDC等作為 Gas費,其經濟與生態作用是穩定幣公鏈設計的核心。通過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費用,降低用戶操作門檻,提高交易活躍度和支付流量,這對於初期生態冷啓動至關重要。與此同時,不同項目在設計經濟模型時需要在激勵機制、流量聚合和合規性之間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許穩定幣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幣 XPL 作為 Gas 支付選項,這既保證了鏈上激勵和網絡安全,又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靈活性。而 Stable 等項目目前主要依託 USDC 支付,強化合規與機構合作優勢,不知道未來在激勵設計上是否會額外考慮如何吸引開發者和用戶參與生態。 

單一穩定幣鏈與多穩定幣鏈的差異決定了生態建設策略和初期競爭模式 

單一穩定幣鏈(如 Plasma)主要以一種核心穩定幣(例如 USDT)為流通和結算媒介,能夠集中流動性,快速形成網絡效應,初期生態啓動相對容易,但跨鏈能力和多場景適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穩定幣鏈(如 Arc 或其他多幣種清算網絡)支持多種穩定幣在鏈上流通,提升跨鏈和多場景應用的適配能力,但由於流量和流動性被分散,初期生態啓動成本更高。這種設計差異直接影響公鏈在支付、DeFi、跨鏈清算等場景的戰略佈局。單一穩定幣鏈適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態,而多穩定幣鏈則更適合構建長期、跨幣種、多場景的金融基礎設施。 

生態冷啓動與應用閉環是穩定幣公鏈能否形成長期價值的關鍵 

穩定幣公鏈的核心價值在於支付和結算,通過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費用,降低用戶門檻,提高交易活躍度,這是初期生態冷啓動和網絡效率的基礎。但附加價值來自支付流量對生態應用的支撐。雖然公鏈主要用於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應用,為生態建設提供用戶基礎和開發者激勵,形成正向循環。而長期價值體現在支付高效與生態活躍的結合。高效的支付網絡加上活躍的生態應用,使公鍊形成可持續的網絡效益和生態閉環,從而鞏固其在未來金融基礎設施中的戰略地位。 

從經濟模型和生態設計的角度看穩定幣公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長期價值和競爭策略。誰能設計出合理的 Gas 使用機制、誰能有效聚合穩定幣流量、誰能解決生態冷啓動問題,誰就更可能成為未來穩定幣結算和 DeFi 生態的核心基礎設施。 

4.支付體系演進與穩定幣公鏈分析 

穩定幣公鏈不僅是加密世界的結算工具,它的發展方向和應用潛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支付網絡演進的啓發和制約。通過對比傳統支付體系和鏈上穩定幣清算,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穩定幣公鏈在成本、效率、合規性和用戶體驗上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判斷它在未來金融基礎設施中的戰略價值。 

支付網絡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從傳統跨境清算系統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網絡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線上支付平臺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階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體驗。隨着區塊鏈技術和穩定幣的興起,穩定幣公鏈有望成為新的支付基礎設施,能夠在鏈上實現快速結算和跨境支付,同時保持透明和可追蹤性。 

與傳統支付體系相比,鏈上穩定幣清算在幾個維度展現出優勢和特點:成本方面,通過去中心化網絡可以降低跨境匯款和結算費用;速度方面,區塊鏈結算可以實現實時或近實時交易;合規性方面,穩定幣本身和背後的機構合作,使得鏈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監管要求;用戶體驗方面,用戶可以直接使用鏈上錢包進行支付,無需中介結算或繁瑣開戶流程。 

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頭也在探索鏈上支付佈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穩定幣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戶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則在部分地區允許用戶直接用加密資產進行消費和結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與穩定幣發行方合作,試圖將鏈上支付接入傳統金融網絡。傳統支付機構未來或許也會嘗試利用穩定幣公鏈提升支付效率,同時保持合規性。 

因此穩定幣公鏈未來很大可能會在支付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們可以服務跨境結算、B2B 支付和高頻交易場景,成為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底層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它們也為 DeFi 支付、開發者生態和創新應用提供了新機會。結合傳統支付體系和鏈上結算的優勢,穩定幣公鏈的發展路徑呈現出技術創新與合規實踐並行、生態建設與流量吸引並重的特徵。 

5.監管與合規對穩定幣公鏈的影響 

穩定幣公鏈的發展不僅依賴技術和市場需求,也深受監管政策影響。不同地區對穩定幣的監管日漸清晰,美國、香港、歐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這將直接影響穩定幣公鏈的落地速度和生態建設。 

美國穩定幣法案已於2025年簽署成為法律,對穩定幣發行人提出嚴格儲備要求和披露義務。這一變化對穩定幣公鏈的合規路徑、生態建設和市場定位等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規化路徑,依託牌照、透明儲備和監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與金融基礎設施。這使得其穩定幣公鏈Arc在機構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場景中更具優勢,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託 USDC 或 Circle 背書的穩定幣公鏈,需要在合規性上滿足機構和金融企業的准入標準,同時在透明度、審計和風險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標,從而獲得機構信任和資金支持。 

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發展路徑,針對美國的穩定幣法案相關政策,Tether展示出來的合規性並不高。 Plasma和Stable。雖然在鏈上效率和技術創新上具有優勢,但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嚴格的監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區的大規模推廣,甚至可能影響USDT的流量遷移到這些鏈上的速度。因此,監管環境的變化不僅決定了項目可選擇的業務模式,也會影響其生態建設和用戶增長路徑。 

此外,不同地區的監管差異會導致全球佈局策略出現分化。香港穩定幣牌照和歐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確性,使得項目可以在當地市場快速落地,而美國的 GENIUS Act 則更強調機構接入和合規透明,這種多樣化監管環境將推動穩定幣公鍊形成多極化發展格局:一類公鏈走合規路線、服務機構和企業;另一類公鏈堅持高性能和技術驅動,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戶。 

在全球監管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將成為穩定幣公鏈競爭格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 

6.競爭格局與發展推演 

6.1 穩定幣公鏈賽道現狀 

穩定幣公鏈賽道現狀:門檻高、項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態 

現階段穩定幣公鏈賽道的項目數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態,真正專注於此類公鏈的團隊也不多。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幾個重要特點。首先,穩定公鏈賽道門檻高、難度大。穩定幣公鏈不僅需要承載高頻交易和大規模結算,還要在性能、合規性和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技術複雜度高,加上對合規和金融機構合作的要求,使得許多開發者和團隊望而卻步。 

其次,早期市場信號有限。由於穩定幣公鏈尚處於萌芽階段,交易量和生態應用尚未形成明顯網絡效應,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資者和開發者的參與意願相對謹慎。再者,目前市場主要由USDT、USDC這兩大穩定幣和背後的頭部機構(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導,資源集中度高,新進入者難以輕易獲取穩定幣流量和機構資源,這進一步抑制了賽道的擴張速度。 

因此,初期贏家效應可能會很明顯。少量項目能夠憑藉技術優勢、穩定幣流量或機構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態,形成先發優勢;同時,由於參與者稀少,競爭更多體現為技術和資源的差異化而非單純的市場份額爭奪。 

6.2 Tether、Circle與支付巨頭的鏈上博弈 

USDT(Tether):牢牢把握髮行與結算的主動權 Tether 長期是穩定幣市場的主導者,掌握着最大規模的流通量,但始終依賴於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鏈。支持自有穩定幣公鏈,核心在於降低外部依賴、掌握底層結算權,從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並在未來構建更可控的清算與支付生態。其競爭優勢在於用戶基數龐大、流動性最強,若能順利遷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鏈,將進一步強化其市場壁壘。 

Tether 同時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於擴展 USDT 的使用邊界。一方面,多鏈佈局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性能與合規需求,避免單一公鏈承載過大壓力;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風險分散與創新探索,通過並行孵化不同架構的公鏈,Tether 能不斷優化穩定幣的底層基礎設施。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Tether 的戰略不僅是穩定幣發行方,而是試圖成為穩定幣支付基礎設施的掌控者。通過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進,Tether 正在強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網絡屬性,為後續的生態擴展、合規合作甚至商業化盈利打下基礎。 

USDC(Circle):對標合規與機構支付網絡 Circle 一直主打合規和透明,用戶羣體更多是機構和合規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穩定幣公鏈,能夠打造一個合規友好的支付與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開發者可編程性和擴展性(如智能合約、跨境支付接口)。與 Tether 相比,Circle 的優勢在於背靠美國監管環境與金融機構資源,未來可能更強調與傳統金融的無縫對接。 

傳統金融支付巨頭(如 Stripe):從支付網絡到鏈上金融的延伸 支付巨頭切入穩定幣公鏈,既是主動適應加密資產支付趨勢,也是為了在未來跨境結算與商戶網絡中維持主導地位。相比於穩定幣發行方,它們更關注如何在支付場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級清算)、降低手續費,並為商戶提供即插即用的鏈上結算工具。它們的競爭點在於商戶資源、全球支付網絡和合規基礎設施,一旦和穩定幣深度結合,將可能成為Web3版Visa網絡。 

6.3 穩定幣公鏈與傳統公鏈的競爭格局 

穩定幣公鏈的核心價值在於支付和結算,主要面向高頻交易和穩定幣流通場景,致力於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體驗。相比之下,傳統公鏈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綜合生態建設,覆蓋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種應用,但在小額支付和高頻結算場景下,成本高、延遲大,支付體驗可能不如穩定幣公鏈。 

在合規性與機構接入方面,現階段穩定幣公鏈主要由主流穩定幣(如 USDT、USDC)或支付巨頭進行支持,部分機構能夠較好地滿足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合規要求。不過需注意,USDT 的合規性仍存在爭議,其透明度和儲備審計問題可能影響部分機構的使用意願;相對而言,USDC 由於在監管合規和儲備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機構青睞。因此,穩定幣公鏈在合規性上的優勢並非絕對,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甄別。未來監管政策變化可能對其流通、應用和生態建設產生影響。 

生態建設上,穩定幣公鏈初期需要依賴支付流量推動 DeFi、RWA 等應用的發展,形成支付閉環和附加價值。相比之下傳統公鏈的生態更成熟多樣,但支付流量和結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應用場景。未來,穩定幣公鏈能否形成長期競爭力,將取決於其在支付效率、生態閉環和合規性之間取得平衡的能力。網絡效應也是兩類鏈競爭的關鍵維度。穩定幣公鏈圍繞主流穩定幣流量建立初期用戶和生態,而傳統公鏈依靠成熟社區和開發者資源,生態擴張潛力強大。 

穩定幣公鏈的崛起可能會對傳統公鏈產生衝擊 

如果穩定幣公鏈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規性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對傳統公鏈帶來影響,尤其是那些承載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網絡。根據 DeFiLlama 數據,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鏈為 Tron,佔比約47.58%,Ethereum 緊隨其後,佔比約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佔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佔據絕對優勢,佔比超過60%,Solana 約為12.98%。若穩定幣公鏈成功吸引支付流量,這些鏈上的交易量和穩定幣結算需求可能部分遷移,從而影響其交易活躍度、手續費收入,以及對開發者和生態的吸引力。 

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 

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 

目前看來,以太坊作為智能合約的發源地,已沉澱出龐大的DeFi、NFT、Layer2擴展方案等應用,穩定幣只是其龐大生態的一部分。即便穩定幣結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創新、應用多樣性和安全性上的優勢,影響將不會太大。 

Solana憑藉高性能和低費用優勢,正在承載高速交易應用,包括DeFi、MEME和鏈上游戲等。即使支付環節的流量有所轉移,其在高頻交互類應用場景中依舊具備競爭力。BNB Chain依託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導入和資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鏈+生態應用的閉環。它不僅在穩定幣結算上有優勢,還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領域持續擴展,為生態提供多元化支撐。 

而 Tron 的核心業務目前幾乎就是穩定幣(USDT)支付和轉賬,鏈上TVL和活躍度與此強相關。對比之下, Tron的生態相對缺乏強大的DeFi創新或應用生態,NFT和GameFi發展也較弱。如果穩定幣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響可能會較大。 

這也意味着傳統公鏈可能需要優化支付性能、降低費用或加強穩定幣生態合作,以保持競爭力。 

6.4 發展推演 

從聯盟鏈到穩定幣公鏈:開放金融的必然演進 

回顧上一個週期,聯盟鏈曾被視為傳統金融機構擁抱區塊鏈技術的橋樑。高盛摩根大通等巨頭都嘗試過建設自己的聯盟鏈,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機構信任成本。但事實證明,聯盟鏈的封閉性與缺乏激勵機制成為最大瓶頸,封閉體系難以形成網絡效應,代幣缺位導致參與動力不足,治理協調成本又高,最終多數項目停留在試點階段。 

於是,銀行和金融企業逐漸從「聯盟鏈共識」轉向「穩定幣結算網絡」。邏輯很清晰:既然封閉聯盟鏈難以實現機構間的高效協作,不如直接藉助開放區塊鏈的共識體系,讓穩定幣成為跨境支付與結算的橋樑。這使得穩定幣公鏈成為新的競爭焦點。 

機構入場邏輯:從支付閉環到清結算主導權 

如今,無論是銀行還是科技巨頭,都在積極佈局自己的穩定幣公鏈,其背後有兩大動因: 

  • 爭奪全球支付主導權。在數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穩定幣公鏈就等於掌握下一代清算網絡入口; 

  • 優化跨境資金流:通過鏈上穩定幣結算,能夠顯著降低跨境匯兌成本,縮短清算週期,實現「可編程支付」閉環。 

但這也引出一個核心問題:穩定幣公鏈的使命究竟是「清結算」還是「支付」?清結算側重底層價值流轉的安全與穩定;支付則聚焦用戶端體驗與普及速度。或許未來誰能在「效率與體驗」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誰就有望佔據主導地位。 

從「鏈的性能」到「生態競爭」:核心戰場的轉移 

清算網絡仍是金融體系的底座,對效率、安全性要求極高。但在開放金融體系中,底層公鏈只是基礎設施,真正決定用戶規模與黏性的,是上層支付生態與應用體驗。 

因此,未來的競爭不再僅僅是「TPS 誰更高」的性能對比,更是「支付生態誰更強」的綜合競爭。傳統支付用戶對銀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賴,短期內穩定幣公鏈難以取代。但在跨境電商、Web3 遊戲、創作者經濟等領域,一旦鏈上支付體驗足夠順滑,其滲透速度可能會非常快。 

不同類型公鏈的競爭格局:流量與合規的對位 

從競爭層次看,穩定幣公鏈的發展呈現出多維度的博弈: 

  • USDT鏈 vs. USDC鏈:前者依託龐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網絡,佔據市場主導;後者憑藉合規性與金融機構合作贏得信任。 

  • 支付巨頭鏈 vs. 加密原生鏈:前者強調支付落地與商戶接入,側重開發者友好和監管協作;後者則聚焦性能優化與DeFi生態擴展,服務更廣泛的鏈上應用場景。 

未來的競爭不只是技術路線之爭,更是流量規模、合規資源與生態能力的綜合對抗。 

可能的市場格局:多極並存,互聯互通 

結合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推演出三種可能的未來格局: 

  • 單一主導型:某一穩定幣公鏈(如USDT鏈或USDC鏈)憑藉流量與互操作性形成標準,成為鏈上美元清結算中心; 

  • 多幣並存型:類似SWIFT體系,不同穩定幣公鏈通過跨鏈清算協議互聯,形成多幣種結算網絡,降低單幣依賴風險; 

  • 機構鏈與加密鏈並行型:合規機構鏈服務企業結算和法幣通道,加密原生鏈深耕DeFi與創新場景,二者通過橋接層協作共存。 

穩定幣公鏈的未來不會是對傳統體系的徹底取代,而是分層融合。底層由監管和銀行體系保障儲備安全,中層由開放公鏈承載清算與可編程功能,上層由支付公司和開發者構建應用體驗。這種合規+開放的結構,將讓穩定幣公鏈既能融入主流金融體系,又能服務全球化的開放經濟,真正實現從聯盟鏈的封閉協作,到穩定幣公鏈的開放共識。 

7.挑戰與展望 

風險與挑戰 

穩定幣公鏈雖然在支付和結算場景中具備天然優勢,但仍面臨多重風險。生態單一是核心問題之一,若公鏈僅依賴單一穩定幣,其抗風險能力有限,一旦該穩定幣出現流動性波動或合規問題,整個鏈的支付流量和生態活躍度可能受到衝擊。 

監管不確定性也是不可忽視的變量。儘管美國 GENIUS Act 已為穩定幣提供了明確框架,但未來監管細則仍可能調整,對公鏈的業務模式、跨境支付和機構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區監管差異也可能導致全球佈局的不均衡,使項目需要權衡合規成本與市場拓展速度。 

此外,開發者冷啓動挑戰依舊存在。雖然穩定幣支付場景很強,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夠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應用,仍需時間和激勵機制驗證。若生態應用不能快速形成閉環,鏈上活躍度可能受限。 

最後,競爭壓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決方案、跨鏈橋、以及各大交易所內部清算系統都可能成為替代方案,影響穩定幣公鏈的市場份額和流量導入能力。 

未來展望 

未來穩定幣公鏈的發展有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場可能推動穩定幣即支付鏈的概念落地,隨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頭的加入,穩定幣公鏈的支付屬性正在被強化。它們通過整合鏈上結算功能,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即時到賬的跨境支付服務,真正讓「穩定幣=支付工具」落地。這類企業擁有龐大的商戶資源和用戶網絡,一旦與穩定幣系統打通,將在傳統金融與Web3世界之間建立起閉環的支付生態。 

金融合規化路徑將推動Circle等機構型穩定幣公鏈成為鏈上美元清算網絡,在跨境支付和企業級結算中具備天然優勢。相比 crypto native 鏈,這類公鏈更易獲得金融機構信任和資金支持。 

多穩定幣融合鏈也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格局。通過同時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規幣,公鏈可形成更穩健的結算生態,降低單幣依賴風險,並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業務接入。 

在生態層面,穩定幣公鏈將呈現差異化發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戶,強調鏈上效率和技術創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戶,強調合規、機構接入與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徑的共存和競爭,將塑造未來穩定幣公鏈賽道的多極化格局。 

參考 

  1. Plasma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plasma.to/ 

  1. Plasma documentation: 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 

  1. Plasma Testnet Is Liv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 

  1. 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1. 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  

  1. 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 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  

  1. 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 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  

  1. Stable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stable.xyz/ 

  1. Stable documentation: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 

  1. 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 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 

  1. Arc official network: https://arcnetwork.xyz/ 

  1.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 

  1. 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 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 

  1. 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 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 

  1. 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 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  

  1. 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 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