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當48歲的朱江明宣佈要從大華股份離職跨界造車時,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反對。
「有朋友說‘做整車太難,不如做零部件’,還有人說‘成功概率太低’,但我認為這事兒沒有那麼難。」朱江明回憶道。
從「自掏腰包發工資」,到2024年年營收超300億元,零跑如何在十年間從衆多造車新勢力中突圍?近日,在位於浙江杭州的零跑汽車總部,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接受中新經緯專訪,分享了零跑汽車的成長曆程。
「局外人」造車
當得知零跑首次入圍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時,朱江明並不意外。「只要做到一定規模,營收達標,進入500強是很自然的事。」在他看來,這個排名是榮譽,更是一個「起點」——對於車企而言,實現百萬臺銷量是「生死線」,達到千億營收纔有資格向世界級企業衝刺。
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歷時,朱江明回憶道,在杭州大學(後併入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後,1993年,他與大華股份現任董事長傅利泉一起,白手起家創業。在二人的帶領下,大華股份成長為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二、市值600多億元的安防巨頭。
「這20多年裏,我積累了很多能力,包括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一定財力,適合去尋找一個更大規模、有更大蛋糕的產業,再做一次嘗試。我也一直在看什麼行業好。」朱江明說。
2015年,朱江明去西班牙度假時,注意到當地小型電動車非常流行。他想到當時中國有近14億人口,如果使用電動自行車的用戶能轉化為小型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市場機會巨大。
同年12月,零跑汽車正式成立。當真正開始乾的時候,朱江明才發現自己當時的想法可能有點「天真」。「開始做(零跑)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產業的艱難程度,沒有想到困難那麼多,也沒有人引導,對這個行業是一無所知,真是一個局外人。」
他談到,孖展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首先要解決投資人的信任問題。「第一筆孖展是2017年紅杉中國(全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的Pre-A輪孖展,紅杉中國一方面是想投新能源汽車賽道,另一方面也是看到我有成功創業的經歷。」
2020年下半年,由於投資機構不看好新能源汽車行業,包括零跑在內的車企孖展難度直線上升。朱江明回首時認為這是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刻,「最難的時候,我自掏腰包給員工發工資」。
「好在隨着行業加速成長,新能源車的銷量不斷上漲,帶動市場重拾信心。後來蔚來汽車上市後股價上漲,也讓我們的孖展相對容易一些。」朱江明回憶道。2021年1月,零跑汽車完成了B輪孖展;當年8月又完成Pre-IPO 輪孖展。
2022年9月,零跑汽車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第4家在港股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在克服孖展難題的同時,零跑汽車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如何提高銷量。「原來我是做To B方向,現在做To C的銷售,怎麼去銷售產品對我來說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朱江明說。
2019年,零跑汽車首款車型S01量產。朱江明坦言,當時這款車由於是小衆車,並且銷售能力不足,新品推廣不夠,銷量提不上去。這時的朱江明決定轉變策略:一方面推出精品小車,擴大受衆面;另一方面調整價格策略,以產品定價吸引用戶,並且努力降低產品成本。
2020年5月,零跑T03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區間為6.58萬至7.58萬元,當年累計銷量突破萬輛。截至2024年底,該款車累計銷量已超20萬輛,成為零跑汽車銷售的主力車型之一。2024年,零跑C系列(C11、C10 等)成為新的銷量主力,帶動零跑汽車銷量從2021年的4.37萬輛突破至2024年的29.4萬輛,4年時間銷量增長近6倍。
今年8月,零跑汽車以2024年321.6億元營收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第414名。「我們有信心明年排名可以再大幅度往前邁進一步。」朱江明說。
據零跑汽車披露的數據,2025年前九個月零跑汽車累計交付新車約39.55萬輛,較2024年同期增長128.8%。這一數據已超越其2024年全年的銷量。據各家車企公佈的數據,零跑汽車2025年前三季度市場表現位居造車新勢力首位,與第二名小鵬汽車拉開超8萬輛的差距。
9月25日,零跑汽車宣佈第100萬臺整車下線,成為繼理想汽車之後中國第二家邁入「百萬俱樂部」的新勢力造車企業。
盈利背後
規模的快速擴張,也為零跑汽車的盈利奠定基礎。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零跑首次實現單季度盈利,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盈利。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的毛利率為14.1%,比2024年上半年的1.1%,提升了13個百分點。
朱江明認為,零跑汽車未來實現可持續盈利最關鍵的是規模,通過規模優勢來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這就要求產品有價格競爭力。
「我們通過比較合理的毛利率來保證產品的競爭力。」朱江明稱,用戶買車可能先有預算,在預算區間內,零跑要能夠做到比別的車企配置更高,「這是我們的目標,從現在看零跑還是很有優勢。」
零跑的成本控制與產品競爭力,背後離不開「全域自研」戰略的支撐。從創立之初,朱江明就堅持「以技術為先」,將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製造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當時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選擇。
「既然要進入汽車產業,就需要有‘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朱江明坦言,打好技術基礎,才能讓產品有足夠的競爭力,纔可以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從2015年12月零跑汽車成立,到2019年首款車S01量產,四年時間裏,零跑不僅完成了整車研發,還同步突破了電驅總成、電池包、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研技術,研發進度與同期入局的車企基本持平。
「前期投入大、進展慢,銷量沒起來時,優勢不能很好地體現。」朱江明表示,必須不斷堅持,達到一定的規模,其性能優勢、平臺化優勢和成本優勢纔會凸顯出來。他透露,零跑今年的銷量目標是50萬輛至60萬輛。
朱江明介紹,目前零跑汽車自研零部件佔比達到60%-65%,比如電驅總成、電池包的控制器,座艙支架,車燈等與電子相關的零部件已經實現全部自研;今年空調壓縮機也已實現自研並開始規模量產;座椅、保險槓等傳統零部件也加入自研陣營。
「現在業界都知道零跑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好,通過全域自研,我們可以很好地平臺化。所謂平臺化,就是很多零部件可以集中規劃。比如座艙控制器,四域合一的中央域控,可以做到一個控制器就可以用在所有車上。通過這種集中研發,來降低成本。」朱江明表示。
朱江明舉例道,同樣是13萬到14萬元價位的車型,零跑能搭載更高規格的芯片、更智能的座艙系統,「用戶花同樣的錢,能買到配置更高的車。」
憑藉「高品價比」策略,零跑在6萬至20萬元大衆化市場站穩了腳跟,但朱江明並未止步於此。10月16日,零跑正式推出高端系列「D系列」,對標行業中「9字頭」豪華旗艦車型。
為何要做高端車?朱江明解釋,主要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隨着零跑用戶羣體的成長,越來越多消費者提出零跑也需要有高配置的高端產品,所以做了D系列。
據他介紹,D19搭載了米其林低滾阻靜音輪胎、8797雙芯片座艙系統,「我們要做‘頂配中的頂配’,但價格依然親民。」
對於爆款車型的打造,朱江明有自己的邏輯:「先找準定位,再反推產品。」他認為,要想好所造的汽車賣給怎樣的客戶羣體,清楚這些人羣的核心訴求以及需要的配置功能,再去定義適合這些羣體的產品。
「年銷量要達到400萬臺」
2023年10月,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Stellantis集團以15億歐元入股零跑,雙方在海外市場成立合資公司,零跑主導產品研發,Stellantis集團主導渠道與市場運營。
「當時孖展遇冷,我們需要的是產業資本。」朱江明坦言,2022年9月零跑IPO時,原計劃孖展100億元人民幣,最終僅融到50億元,「單靠50億撐不到盈利,必須找汽車行業的同行合作。」公開資料顯示,Stellantis集團旗下擁有Jeep、瑪莎拉蒂、標緻、雪鐵龍等14個品牌。
這次合作的價值,很快在海外市場顯現。2024年是零跑開啓海外銷售的第一年,銷量就突破一萬臺,其中歐洲市場貢獻了主要份額。與其他車企「貿易出口」不同,零跑採取「本地深耕」策略,在歐洲建立經銷商網絡,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同運營市場,未來還計劃推進本地化製造。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優勢已經是全球領先的,不僅是整車,而且所有的核心零部件從規模、質量、成本都有優勢。」朱江明認為,新能源車是一個大趨勢,中國在三四年之內新能源車基本上就會代替燃油車,再過10年可能會完全電動化,全球其他地區也將達到60%至70%的電動化,「零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中國的技術和產品帶到全球,成為世界級的智能電動車企。」
「成為世界級車企,這意味着每年銷量要達到400萬臺。現在我們還在努力的路上,但方向是對的。」朱江明說。
談及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朱江明表示:「中國市場足夠大,每年約2300萬輛乘用車銷量,相當於歐洲加南美的總和,充分競爭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惡性競爭,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在他看來,中國汽車行業洗牌早已開始。「現在的車企數量已經比10年前少,哪怕加上新勢力,也比原來少。」朱江明預測,未來3到5年,洗牌將進一步加劇,最終留下的企業將憑藉規模化、技術立足,「但中國不會只剩下幾家頭部玩家,因為將來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中國自己的需求量大,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優秀企業。」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朱江明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非常慶幸選擇了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開啓創業的歷程。」
從「跨界新人」到「民企500強」,零跑的成長,是中國民營車企韌性的縮影。朱江明說:「有了現在的基礎,未來10年,零跑會越來越好。我相信在團隊的努力下,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願景,成為一家值得尊敬的世界級電動車企。」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