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10月16日,在上海,虎嗅見到了阿里巴巴合夥人、餓了麼董事長兼CEO範禹,並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交流。在業務上,範禹是淘寶閃購戰役核心指揮者之一。
從數據看,淘寶閃購給電商大盤帶來的增長性是可觀的。據雙11發佈會上透露,淘寶閃購週日均訂單已穩定在8000萬單,月度交易買家數已經達到3億規模。
僅以8月數據看,淘寶閃購驅動手淘DAU同比增長20%、MAU同比增長25%。淘寶閃購對於阿里生態內其他業務的拉動性也是明顯的,據悉在上線閃購後,天貓超市半日達訂單同比增長50% 、盒馬上線訂單同比增長70%。
所以,增長性以及這份增長的可持續性,成為我關注的焦點。
在交流過程中,虎嗅主要詢問了範禹兩方面關鍵問題:
1.淘寶閃購的即時零售業務,給電商大盤帶來的增長性的可持續。
2.淘寶閃購未來和到店和酒旅等一些業務和未來整合與協同。
在上個季度電話會議上,阿里電商事業羣首席執行官蔣凡詳細拆解了外賣和即時零售業務對於電商帶來的增長性。我們對於「增長可持續」的好奇,主要基於兩個方面思考。
其一,淘寶閃購之所以可以在外賣和即時零售業務上迅速做大,主要靠阿里大生態內在的合力、矩陣優勢以及真金白銀的投入,後續的增長性與內在合力的耦合狀況、投入持續性都有直接關係。
其二,任何增長引擎都早晚會遇到「半衰期」,比如美團曾經通過社區團購帶來了用戶和流量的增長性,但經過一兩年後,下沉市場的社區團購紅利也開始進入「半衰期」,同樣在阿里內部曾經的淘特等業務也帶來過強勁的增長性,但隨着其對核心目標用戶羣滲透率的提高,增長的速度和空間會發生變化。
在第一方面,範禹從兩個視角進行了分享。從大盤視角看,範禹認為,淘寶閃購給大盤帶來的增長性,主要體現在用戶規模和消費頻次兩個關鍵維度上。
在這個維度之中,一個核心的路徑是去推動「遠場到近場」、「近場到遠場」的一些交叉與復購。而從淘寶閃購的視角去看,在過去幾個月交叉與復購是在保持顯著增長的,未來閃購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進一步通過產品方案的創新,去加大這種交叉和復購,進一步推動用戶消費習慣的牽引。
在關於到店、酒旅業務協同的方面,範禹在這次分享中也透露出阿里內部當下的業務視角、或者說業務價值觀:業務間正在超越「訂單從哪來「的的問題(比如到底是餓了麼來的、還是飛豬來的、或是高德來的),轉而更用全局視角去算總賬。
他認為,這些不同的業務形態,在不同場景中,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自然結合,對於用戶和商家,是一種「端到端」的自然感知。
範禹進一步分析稱,這些不同業務形態也有一些重要的串聯基礎,典型的例子如「88VIP」針對這羣用戶,淘寶閃購提供餐飲和即時零售、飛豬提供酒旅的特定服務;此外如淘寶大會員體系,將更多業務權益進行串聯……相當於針對同一羣用戶不同需求場景下的業務拆解。
這種串聯是縱向的,那從橫向視角看,淘寶閃購和其他業務之間還有很多運營能力、技術能力的交叉複用與協作空間。通過橫縱兩種方式,淘寶閃購正在持續提高整體的協同。
結合這次與閃購核心管理層的交流,以我的理解,淘寶閃購獲得的資源未來會進一步加大。
虎嗅得到的一些信息顯示,四季度淘寶閃購會進一步加大在外賣和即時零售上的投入。當下,淘寶閃購正在快速上線大量品牌商家——在外賣和即時零售之外,一些原本電商體系內的品牌商家,正在奔跑入局淘寶閃購。
「用戶可能在晚上瀏覽淘寶閃購上品牌的一件衣服,然後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收到「,據雙11發佈會上透露,目前淘寶閃購在即時送達、電商配送兩個物流模式之外,正在上線「4小時送達」這個中間「解決方案」,而其主要的商家羣體正是上述傳統電商品牌。
在覈心資源和投入加大,核心資產池持續擴張的情況下,淘寶閃購自身以及對電商大盤帶來的增長性是可見的,甚至會超出預期——這裏超出預期的部分,正來自於市場當下無法料想到的,閃購和更多業務協同帶來的創新點。
此外,對於到店和酒旅業務打通、協同這個部分,我的理解是,目前淘寶閃購對自己的定位,可能依然是以「外賣、即時零售」為主,而非一個涵蓋了整個鏈路的大本地生活「超級業務」——涵蓋大消費的超級業務,其實是淘寶本身。從目前看,淘寶閃購是比較聚焦於外賣、即時零售這些「到家業務」的。
這延展出來的一個點在於,如果沒有到店和酒旅業務「並賬」,淘寶閃購本身的利潤表現,可能會維持在一個特定的狀態之下(在補貼力度相對穩定的情況下)。
也就是說,從淘寶大視角看,整體大賬單可能有很不錯的增長性甚至利潤表現;但具象到淘寶閃購本身,它可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核心指標可能依然並非利潤,而是通過加大滲透給整個大盤擴大用戶規模、提高消費頻次。
眼下,我最為關注的,是四季度淘寶閃購還可能發生的一系列新變化。針對淘寶閃購,我會持續跟蹤並研究,各位讀者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給我留言,我在之後與淘寶閃購業務線交流時,也會重點關注。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