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PL總決賽現場,看見電競賽事的另一種答案

藍鯨財經
09/28

文|體育產業獨立評論

「誰還看LPL啊」

「趕緊解散吧太菜了」

「英雄聯盟要涼」

「……」

CN LOL在國際賽上「顆粒無收」的這兩年,國內的英雄聯盟社區總是充斥着類似的言論。面對互聯網上這些突出且尖銳的聲音,個體的辯駁又顯得格外微弱,它們有的被裹挾着淹沒掉,有的在對抗中背離初衷。

更常見的情況是,被互聯網分割成孤島的玩家們,習慣在爭執中將一切訴諸經驗主義,即便這個經驗的參照物早已運營了十幾年了——誰誰誰已經卸載了客戶端,身邊的朋友不再相約開黑,大學時的遊戲羣早已沉寂。

——於是,在賽事與遊戲的雙重作用下,社區的敘事彷彿陷入了回聲谷,極端的個體感受被放大成一種集體性的衰退。

但啱啱在深圳結束的2025LPL總決賽,卻依舊能讓人清楚地感受到賽事的熱烈。

看,看的就是LPL

事實上,2025或許是LPL近年來最具生命力的一年。

今年,英雄聯盟電競的賽制改革正式落地。在外,首屆英雄聯盟全球先鋒賽帶來了更多國際對抗;於內,聯賽分為了三個賽段,隊伍們將按照成績進行分組對抗,同時全年只有一個總冠軍。

縱使LPL沒能奪得先鋒賽的冠軍,但新鮮的國際對抗確實為社區帶來了更多活力,以B站UP主「蔚藍邊際」為代表,社區內容圍繞金曲二創迎來了一次大爆發。

而分組對抗的賽制設計下,高組別隊伍之間的強強對話更加頻繁,為觀衆帶來了更多高水準的競技內容;低組別的賽事也沒有完全淪為雞肋,既能為新選手提供「登陸點」,也給「騎士之路」這樣跨組對抗、容易誕生以下克上戲碼的舞臺留出了空間。

內外賽制的革新成為了競技故事最好的「溫牀」。賽季初被忽視的AL,用韌性兌現潛力,逐漸走到世界舞臺中央;被寄予厚望的BLG,則在起伏間錘鍊出了更沉穩的定力。

這些LPL「反直覺」的表現,也有事實印證。微博熱搜數據顯本次敗決到總決賽期間,賽事共斬獲微博主榜熱搜53個、ACG榜熱搜64個,日均上榜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8%。

而整個賽區更具活力的體現是,埋頭參賽的選手們,逐漸學會了如何更恰當地表達自己。

2025LPL總決賽,BLG以3-2的比分擊敗TES,奪得了聯賽首個年度總冠軍。賽後,BLG中單選手Knight斬獲FMVP,這位曾說出「打進(世界賽)四強就算成功」的零零後,在賽後採訪上表露出了破釜沉舟般的堅定:

「我不知道我職業生涯還能打多少年,我會把每一年當作最後一年去打,我會拼盡全力去拿下這個世界賽冠軍。」

他的隊友,被貼上「狂傲」標籤的上單選手Bin,則是在奪冠前一天的賽前垃圾話環節一改往日的凌厲:「希望每個LPL隊伍都能拿出最好的狀態,把冠軍留在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賽前垃圾話環節改為了直播進行,一切沒有臺本,只有選手們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平臺的AI統計顯示,社區近7成討論對這次的垃圾話環節表示認可。

往前推,來自韓國的Tarzan在國際賽失利後說,因為自己代表的不止是隊伍,還有賽區,失敗「好像會格外的更心痛一些」。從未登上過國際舞臺的Shanks,則是在奪得賽段優勝者、獲得國際賽資格後直言:「我覺得我做過最正確的事情,就是五年前選擇打職業,我太喜歡打職業了。」

選手們更有「人味」的表達和更具創意的社區內容都在證明一件事——LPL更「好看」了。

另一種答案

如果說賽制改革讓LPL在競技層面足夠好看,那麼火熱的線下觀賽則進一步證明了賽事在情感層面也仍舊動人。

今年的比賽恰逢颱風天氣。儘管惡劣的氣候讓交通一度受阻,但首局比賽結束後,偌大的深圳大運中心依舊座無虛席。親臨現場,才能發現那種螢幕前無法感知的獨特體驗:

粉絲舉着手工繪製的應援牌,決勝局燈光驟然暗下時,觀衆席瞬間化為一片星河;耳邊此起彼伏的,有震耳欲聾的歡呼,也有止不住的哭泣。

這種線下賽場的張力,不僅是絕佳的「情緒助推劑」,更是競技故事最好的養料。因為故事不僅發生在舞臺上的選手身上,也誕生於所有奔赴現場的觀衆之間。

在這裏,每個人都不只是看客,而是故事的參與者與締造者。就像這一次,坐在我身旁的TES粉絲,在BLG推平TES水晶的那一刻淚流不止,而她身後的BLG粉絲隨即遞上了一張紙巾。那一幕,成為了我記憶裏獨一無二的賽場片段。

對於已經走到第十五個年頭的《英雄聯盟》而言,玩家大多會經歷從「高頻參與」過渡到「低頻體驗」的轉變。當他們因學業、工作或家庭的壓力而逐漸減少遊戲時長時,往往會選擇消費其他可以即時獲得滿足的內容。電競賽事正是其中之一,它承載着「沉澱存量用戶」的功能與價值。

然而,和互聯網深度綁定的電競,也難以避免被碎片化內容所裹挾:社區討論、彈幕、比賽集錦、短視頻切片……這些形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製造參與感和歸屬感,卻同樣會放大社區中負面的聲音,從而侵蝕賽事的整體價值。

體現在近兩年的LPL中,就是面對國際賽事的悲觀,和觀賽熱情的消退。而對抗這些消極氛圍、重塑賽事價值的最佳方式,仍然是線下的沉浸式體驗。

對賽事而言,這種真實的場域尤為重要。它能夠讓觀衆重新理解電競的意義:不僅是關於勝負與數據,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共同創造的一段集體記憶。

這,正是電競賽事的另一種答案——在歡呼、失落與吶喊中,享受同一片賽場上共同心跳的瞬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