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滚动播报
17小时前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李佳霖

  【核心提示】

  ●充分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其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通过全方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打破农业生产中资源与劳动力的双重约束,实现农业产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高效转化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生根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到来,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农业强国的任务尤其重要和艰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步入由科技创新系统性驱动的新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能够有力克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因人多地少、粗放经营等所带来的发展制约,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其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将现代化的生产理念和农技工具应用于现代新型农业劳动对象,并以要素革新和配置优化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先进生产力。马克思将生产力界定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保持三要素基本架构的同时,特别强调了要素配置的组合跃升这一关键维度;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特性与时代特征,呈现出更为具体且现代化的内涵。

  具有新思维、新技能、新角色的生产主体。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催生并依赖于生产主体的根本性转变。新型生产主体具有市场导向、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思维,能够通过对智能农业装备、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将农业生产做成一项可精准调控、可持续盈利的现代化事业,通过从“简单劳作者”到“综合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具有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生产工具。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资料的演进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农业新质生产力语境中的劳动资料不再仅仅是人类进行农业劳作的简单工具,而是融合了清洁能源技术、智能监测系统和精准作业装置等的复合型农业生产中介体系,农机农具的使用重心不仅包括机械动力,更侧重于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秉持绿色低碳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节约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打破农业生产的生态约束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决策运营效率。

  具有更多元、更广泛、更创新的劳动对象。农业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劳动对象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发展关系。新型劳动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作物和畜禽,还包括基因资源、数据资源、生态资源等,范围界限从田间地头日益向实验室、海洋、天空等拓展,并且逐渐与健康、环保、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延展和深度拓展。这种新型劳动对象展现了人类在紧密依赖自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系统性、动态灵活性和决策智能性的特征。

  具有更科学、更灵活、更高效的要素配置。要素配置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制,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要素配置的核心特点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如生态资源、农机农技、农业数据等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下实现高效流动和精准匹配。数据不再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而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市场、优化生产、匹配资源,驱动其他要素实现更高效率、更加灵活的配置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必然趋势

  农业高质量发展强调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为其提供根本路径与动力支撑,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优化农业生产的效能效益。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与无人农场的应用,将生产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幅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抗逆、高产、高营养新品种,能够在更苛刻的环境中稳定产出,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生产潜力,能够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生产管理平台,能够整合分析气候、土壤、市场等海量信息,为生产者提供播种、管理、采收、销售的全周期智能决策支持,极大降低了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提升了产业的稳定性和效益。通过全方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打破农业生产中资源与劳动力的双重约束,实现农业产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引领农业市场的消费导向。在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下生产出的功能性食品、定制化营养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直接激活了消费者对安全、营养、健康和特色风味的升级需求;通过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有效重建了消费者的信心,为品牌农业的价值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由新质生产力催生的低碳、有机农产品作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载体,引导消费者树立积极的绿色消费观念,形成强大的市场拉力,倒逼生产端持续采用更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供给、构建信任机制,积极引领农产品消费市场朝着健康、绿色、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筑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与无人机遥感等智能装备,农业生产能够摆脱传统粗放模式,实现实时监测和水、肥、药的科学施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等,秸秆、畜禽粪便被高效转化为有机肥、生物天然气或饲料,实现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统一;保护性耕作、土壤固碳、清洁能源等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从生态的“索取者”转变为“守护者”与“增益者”,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嵌入生产过程,重塑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多措并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探索农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我国农业区域异质性显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与地域资源禀赋相契合。就内蒙古而言,由于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兼具草原生态系统与现代农业特征,应重视发展生态智慧牧业,集成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草畜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调控,同时创新应用新型能源,拓展农牧业发展模式,依托特色乳、肉、绒产业优势,通过分子育种、精深加工等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牧业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应用,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实效。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必须打通研发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绿色投入品、数字农牧业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效转化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生根。同时,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增强消费信任,实现优质优价,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生产关系,营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农场牧场、农业企业等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引导其成为应用新理念、新技术的先锋;同时要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引导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农业领域集聚,引导农业劳动者通过数字金融、农业保险等创新服务缓解融资难问题;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