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说出这句话时,何小鹏哽咽了。
前一晚,他的机器人IRON刚刚惊艳亮相,却因步态过于拟人,被网友怀疑是“真人假扮”。第二天,他拿起剪刀,当众剪开IRON腿上的纤维“皮肤”,露出冷峻的金属骨架和密密匝匝的线路。掌声、闪光灯、喧嚣。那一刻,这不只是一个机器人被“证伪”,这是“最笨”的回应方式,但也是最真诚的回应方式。
何小鹏,这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被迫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让子弹飞》。六子为什么要剖开肚子?就为证明他只吃了一碗粉。何小鹏在发布会现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剪开机器人,也是同样的无奈。”
而舆论之外,资本市场的反应更快。发布会后的两个交易日,小鹏汽车港股股价连续攀升,市值累计暴涨超250亿港元,一度达到2022.4亿港元,超越吉利汽车。
01.
IRON的“技术奇点”
小鹏IRON的亮相之所以引发轰动,核心在于它打破了大众对人形机器人僵硬笨拙的固有印象。这款以1:1真人比例打造的机器人,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身形比例贴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外观线条流畅自然,完全摆脱了早期机器人的机械感。
图片来源:网络不难看出,IRON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了全面突破,从仿生骨架到智能大脑,多个方面的进化尤为显著。无论是行走时如猫步般轻盈的姿态,还是灵巧的手部动作,都愈发拟人化。
小鹏团队花费了两年时间研发仿人脊椎系统,使IRON的躯干灵活性接近人类。为了精准复刻人类行走时脊柱的摆动,团队深入研究人体运动力学,最终采用多关节串联结构,使脊柱能够进行多角度的旋转与摆动。IRON全身拥有82个自由度,在动作灵活性方面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其手部采用行业内尺寸最小的谐波关节,尺寸与1:1人手相当,且具备22个自由度,能够执行精细的抓取动作。新增的脚尖自由度,使机器人不仅能够走出轻柔的猫步,还能走出太空步,有效解决了传统机器人行走时噪音大、对地面冲击力强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撑是IRON实现从“仿生”到“类人”跨越的关键。
在动力系统方面,IRON率先应用了全固态电池技术,成功实现了极致轻量化,重量降低了30%,电量提升了30%。小鹏表示,全固态电池具备强大的抗冲击能力,能够承受高达300G的加速度冲击,即便被3mm的针刺穿,也不会引发火灾,为IRON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算力支撑方面,IRON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 TOPS,是当前行业内算力最高的人形机器人。
此外,小鹏为IRON配备了物理世界大模型,采用了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首创的VLT大模型作为机器人自主行动的核心引擎,负责决策思考、任务分解和动作组合等关键功能,使IRON能够在真实物理环境中自主判断该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实现手、眼、足的高度协同。
与传统仿生机器人相比,IRON不再仅仅局限于模拟人类的外形和动作,而是具备了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持续学习等核心能力。这种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针对IRON女性化外形引发的争议,小鹏官方迅速回应称,未来量产版本的IRON将支持性别可选功能。
02.
小鹏的“技术复用”与生态野心
小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突破,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其在汽车领域多年来的技术积累。
数据显示,IRON的核心技术中,70%的部分来自小鹏汽车现有的同源技术,包括智能驾驶、芯片和电池管理系统等。这些技术优势大大提升了IRON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开发速度和质量。同时,借助与小鹏汽车的紧密合作,IRON不仅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能以更低的开发成本实现技术突破。
智能驾驶技术的迁移是最核心的技术复用场景。IRON的端到端大模型与小鹏XNGP智能驾驶系统相似,能够快速适应不同场景的决策需求。
芯片和电池管理技术的复用同样至关重要。图灵AI芯片不仅应用于IRON机器人,还将用于小鹏汽车合作伙伴德国大众汽车的2026年新车型上。同时,小鹏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5C超充电池经验,也提升了IRON的电池管理技术,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维持稳定的工作时长。
这种跨产品的技术复用,使得小鹏的研发投入在两个领域同时产生价值,并通过两个产品的用户数据相互赋能,形成了良性循环,建立了独特的生态壁垒。
除了技术复用外,小鹏汽车工厂的实践应用也加速了IRON技术的迭代。去年11月,IRON在小鹏AI科技日首次亮相,并参与了广州工厂P7+车型的生产实训。
汽车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还为IRON提供了真实数据的试验场。通过反馈的数据,小鹏不断优化IRON的技术,推动机器人产品的技术迭代与更新,从而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在商业化路径选择上,小鹏展现了清晰的战略判断。初期,小鹏选择将IRON应用于导览、导购、导巡等场景,避免与家庭机器人市场和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直接竞争。这一策略不仅减轻了市场竞争的压力,还为小鹏积累了更多应用场景和用户反馈。
同时,小鹏采取“应用先行、生态共建”的战略,积极拓展合作伙伴。在发布会上,小鹏宣布与宝钢股份达成战略合作,IRON将入驻宝钢,探索在巡检等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助力智慧制造的升级。
近期,众多车企纷纷涌入具身智能赛道。广汽集团、比亚迪、零跑汽车、吉利、上汽、北汽等车企通过自主研发或战略合作,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这一现象背后,既是车企技术的自然延伸,同时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绝佳的落地场景。包括小鹏在内的车企,有望凭借自身先天优势,开辟企业新的增长路径。此外,进军具身智能赛道也是资本市场青睐的新故事。车企的目标市场将随之扩大两至三倍甚至更多,这为它们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提供了合理的估值支撑。
03.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前夜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根据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中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赛道在2025年进入“量产前夜”,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规模化生产阶段。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鹏已明确量产时间表: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2026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仍然存在巨大的蓝海市场。《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中提到,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2030年预计达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64.18%。
面对这片蓝海,全球科技巨头们纷纷加速布局。11月7日,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透露,特斯拉计划于明年启动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据了解,这是特斯拉董事会要求马斯克完成的“万亿薪酬包”中的一项任务。
图片来源:网络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成本控制仍是当前最核心的难题,而灵巧手的制造成本则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之一。
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已多次延期,最主要的原因是灵巧手的高昂造价。据了解,灵巧手在实际应用中的寿命较短,训练分拣快递时仅能使用六周,一年更换零件的成本接近10万美元。何小鹏也表达了类似的顾虑:“机器人进入工厂后,手部使用一个多月就坏了,单只手的成本能雇一个工人好几年,而机器人有两只手。”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的降本量产已经箭在弦上。可以预见,“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不再遥远。随着量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效应将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技术的不断迭代将提升产品的通用性。马斯克指出,一旦Optimus机器人实现年产100万台,生产成本将降至约2万美元。随着机器人产能的提升,宇树人形机器人的日租金已经从原先的2万多元跌到了3-4千元左右,甚至一台机器狗的日租金低至四五百元也能租到。
小鹏的IRON机器人也在加速追赶。此次发布会上全新迭代的版本,被何小鹏称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步”。小鹏与其他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行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