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6.8 亿押注比特币+黄金:全球最聪明的钱,正在悄悄减仓美元

市场资讯
11/1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独家|哈佛 6.8 亿押注比特币+黄金:全球最聪明的钱,正在悄悄减仓美元

  来源:capitalwatch

  1哈佛在13F里

  “写了一张匿名投票”

  美国所有管理资产超过一定规模的机构,每个季度都要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一份叫做 Form 13F 的持仓报告,相当于公开交一次“期中成绩单”。

  最新披露的 2025 年三季度 13F 文件里,最亮眼的一行出现在“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Inc.”——也就是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资产管理公司名下:

  • 安硕比特币信托基金(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持仓增加到 6,813,612 股,市值约 4.43 亿美元,单季增幅 257%。

  • SPDR 黄金信托基金(GLD):持仓几乎翻倍到 661,391 股,市值约 2.35 亿美元。

  两项合计接近 6.8 亿美元,占大约 569 亿美元级别的哈佛捐赠基金不到 1%。 

  数字看上去“不心跳”,

  但要注意两个背景:

  第一,哈佛是全球最保守、信息最充分的一类机构——捐赠基金。它的钱要养活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奖学金、科研、教学支出,和短线投机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13F 只披露美国上市证券,不披露场外、实物等配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当这样一个机构,在一个季度里把几亿美元从传统金融资产挪到比特币 ETF 和黄金 ETF,本质上就是对“美元现金+美元债券”按下了一个小小的减号,对“稀缺资产”按下了一个相对更大的加号。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更像是一张写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匿名投票:

  在长期里,单靠美元已经不够安全了。

  2为什么说这是

  “对美元的悄然反对票”?

  哈佛捐赠基金的任务,是让这笔钱在几十年里既能花、又花不完。

  过去几十年,这种资金最爱持有的是三类资产:优质股票、债券和私募股权基金,核心逻辑是

  美元体系稳定,通胀可控,

  资产价格长期向上。

  但 2008 年之后,

  世界开始变得不太一样。

  • 全球债务总额已经冲到大约 338 万亿美元的新高,相当于全球 GDP 的 3 倍多。 

  • 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自 2008 年以来成倍膨胀: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从危机前的不到 1 万亿美元,最高时一度冲到近 9 万亿美元;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也分别扩表数倍。 

  • 美国单一国家的国债余额已突破 38 万亿美元,并仍在加速上升。 

  全球债务在第二季度末达到创纪录的 337.7 万亿美元

  这些宏观数字,对普通人来说很抽象,用“生活语言”解释就是:

  全世界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举债、印钞、滚利息,大家都指望未来能赚得更多来填今天的窟窿。

  过去十五六年,很多发达经济体累积的通胀已经让货币购买力大致缩水了四成左右——也就是说,同样一份工资,能买到的真实东西比 2008 年明显更少,但资产价格(房子、股票、好公司股权)却被巨量流动性推得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像哈佛这样的机构要思考的问题,不再是“买哪只股票能跑赢大盘”,而是更底层的那个问题:

  “如果货币本身的游戏规则变了,我的资产还能保值吗?”

  把部分资金从传统纸面资产(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挪到黄金和比特币,就是对这个问题给出的一个对冲式答案。

  3为什么是

  “数字黄金+真黄金”的杠铃?

  从 13F 可以看到,哈佛用的是一个很典型的“杠铃型”思路:

  • 一是 SPDR Gold Trust 这种以实物黄金为支撑的 ETF。

  GLD 目前管理的黄金规模超过 1300 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黄金 ETF 之一,本质上就是把一堆实物金条放进保险库、切成可交易的份额。 

  黄金的作用,不是让你一夜暴富,而是防止你在长周期里被通胀和极端事件“慢慢煮熟”。

  几千年的货币史证明,

  只要人类还认账,

  黄金就始终能在某个价位上,

  帮你重新买回一部分“生活”。

  • 二是 iShares Bitcoin Trust 这样的比特币现货 ETF。

  它的本质,是让传统机构可以在合规框架内,像买股票一样买比特币,而不用自己去开交易所账号、托管私钥。

  比特币的特点,和黄金完全不同:

  波动巨大、短期跌宕起伏,但它的供给写死在代码里,总量 2100 万枚,不会因为任何国家财政吃紧就突然多印一堆。

  也正因为波动巨大,在极端场景下,反而有机会承担“高弹性保险”的角色——

  要么归零,要么在货币信心受挫时放大上涨。

  把两者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组合:

  • 黄金负责“抗通胀、抗信用风险”,给组合加稳定砝码。

  • 比特币负责“对冲极端货币事件”,在系统性问题爆发时充当高弹性保险。

  对于哈佛来说,

  这种配置不是“信仰”,

  而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学问题:

  在全球债务、财政赤字和地缘政治都高位徘徊的时代,在传统股票债券之外,用不到 1% 的仓位买一份“系统级保险”,值不值?

  他们给出的答案,

  是用 6.8 亿美元投了赞成票。

  4和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看到这里,

  第一反应往往是两种极端:

  • 一类是“哈佛都买了,我要全仓梭哈比特币和黄金”;

  • 另一类是“轮到我这里肯定已经晚了,这都是顶”。

  这两种反应,都有点跑题。

  哈佛这次做的事情,真正值得普通投资者学习的,不是“买什么标的”,而是“先想清楚自己到底在对冲什么风险”。

  对一个家庭来说,最大的长期风险往往不是短期股价波动,而是这些问题:

  • 十年之后,手里现金和债券的购买力被通胀侵蚀到哪一步?

  • 单一国家、单一货币的风险会不会在某个节点被放大?

  • 当资产价格高位波动时,你的资产负债表是否只有一个赌方向的“注码”?

  哈佛的动作,相当于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在高债务、高赤字、高通胀预期的世界里,完全依赖现金和本币债券,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配置方式。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从三点落地思考:

  • 适度降低“现金+低利率存款”的长期占比。

    不是劝大家不存钱,而是别把所有长钱都躺在吃不到通胀的利率上。

  • 在自己能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引入一部分“稀缺资产”。

    可以是黄金、可以是宽基股指、也可以是全球优质公司股权,甚至少量比特币,但前提是你真的理解它们的风险,而不是为了“刺激”或者“赌命运”。

  • 用“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眼光看问题。

    问自己:万一未来十年货币购买力继续慢慢缩水,你现在的资产组合,能否让家庭生活质量“掉得最少”?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说明组合还需要“补课”。

  5当 10 万亿美元的

  慢动作开始移动

  全球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加起来,掌控着超过 10 万亿美元的长期资金。这些钱的共同特点是:

  不追短线行情,

  只关心十年、二十年的大局。

  哈佛这次在 13F 上的那一小步,不会立刻把黄金和比特币的价格推到天上;但它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

  • 传统最坚定的“美元多头”之一,开始用真金白银给货币体系做压力测试。

  • 这种测试,不是写在学术论文里,而是写在资产负债表上。

  一旦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接受这个思路——哪怕只是把资产的 1%、2% 挪到数字黄金和真黄金上,市场的重心就会被悄悄推移:

  焦点不再只是“经济数据好不好”“美联储什么时候降息”,而会逐渐变成:

  “货币本身值不值这个价格?”

  讲座早就结束了。

  真正的提示不在新闻标题里,

  在每一家大机构资产负债表上。

  对普通人来说,

  能做的不是猜答案,

  而是尽量站在出题人同一侧。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