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西山新区—乌鲁木齐东二环(G312段)公路项目钢筋加工厂内,机器人手臂正在焊接盖梁骨架片(资料图片)。 张明娟 摄
兵团西山新区—乌鲁木齐东二环(G312)段公路项目现场,工人们操作数控钢筋笼滚焊机进行高效精准焊接(资料图片)。张明娟 摄
●古力米拉·亚力坤
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是大多数人对施工场景的固有印象。如今,走进十一师承建的各类项目工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工程师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整座建筑在虚拟世界中纤毫毕现拔地而起;地面上,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工友们”精准开展铺装、喷涂作业;高空之中,无人机无声巡航,将海量数据实时传回云端……
一场静悄悄的数字化革命正在这里发生,解锁着质量提升、效率高效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范式。
为建筑装上数字化“最强大脑”
10月25日,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新路桥集团”)建设的G3036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工程第二标段(以下简称“阿阿高速公路项目”)建筑数字化中心指挥大厅内,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取代了往日挂满墙面的图纸。屏幕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和兵团首个零碳供能高速服务区工程,正以三维立体模型的形式流畅运转。
“过去我们靠一摞摞图纸和老师傅的经验施工。”该项目第二标段主任工程师马俊龙说,“遇到复杂节点,要反复核对图纸,一旦核对不到位就可能面临返工,既费时又费料。”
如今,这一切已成为历史。不仅是在阿阿高速公路项目,十一师承建的疆内外240个工程项目均建立了数字化中心,广泛应用北新路桥集团乌鲁木齐禾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工地产品,对人、机、料、法、环等施工要素进行实时动态采集,为现场作业人员和项目管理者提供精准支撑,有效提升施工质量、成本管控和进度推进水平,构建起以进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的智能化施工流水作业线。
“每接到一个项目,我们都会结合项目重难点,量身定制智慧工地设计方案,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断优化设计,让AI边缘计算盒子充分发挥效能。”该公司副总工程师程蒴表示。
在工程动工前,建筑主体已在数字世界中完成了无数次“预建造”。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设计团队将建筑的每一个构件、每一段管线都转化为包含尺寸、材质、型号等完整信息的数字模型,碰撞检测算法会自动扫描出设计冲突,并在施工前全部解决。
“我们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和智能建造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新疆兵团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新疆大学碳基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项目经理马星指着屏幕上正在进行的虚拟施工介绍道。
今年,该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乌鲁木齐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智慧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进度、设备运行及人员安全情况,尤其针对高空作业、大跨度支模结构等关键环节,实现可视化智能监控、远程对讲等功能,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这场从“建造”到“智造”的数字化变革,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管理模式的再造。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平台,将设计师、工程师、施工团队和业主方全部链接在同一个“数字工地”,任何一方的修改都会实时更新并同步给所有相关方,彻底打破“信息孤岛”,让决策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
“现在,我们靠的是数据驱动决策。”程蒴总结道,“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我们为建筑装上了‘最强大脑’,不仅智能便捷,更能实现施工风险的有效规避。”
为建筑打造“智慧+绿色”全生命周期
10月28日,兵团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历时五年,奎屯河畔一座现代化水利枢纽巍然矗立,传统的建筑使命已然完成。对于十一师而言,这是另一个更具价值的开始——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的起点。
交付给业主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水库,而是一个“会呼吸”“能思考”的智慧生命体。这一切,归功于兵团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建科院”)在项目中成功应用的数字孪生技术,为传统水利工程注入了“智慧基因”。
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横跨山区、戈壁和绿洲,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传统的水利管理方式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实现了从‘人管水’到‘智管水’的跨越。”10月30日,兵团建科院副总经理黄润德站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前,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说道。数字孪生,即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物理工程的虚拟镜像,实现实时监测、模拟预测和智能决策。
兵团建科院提出的“数字孪生+智慧水利”的解决方案,通过“小切口、深突破”的试点模式,验证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干旱区复杂水利工程中的适用性,为兵团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板。
十一师在推动智能建造工程中,始终将“绿色”作为“智造”的天然底色。今年以来,十一师全面进军新能源建设领域,探索“绿色+”新模式,向着低碳乃至“负碳”的愿景持续迈进。
连日来,新疆兵团市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永仁阿子乍20兆瓦和永仁勐莲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全力冲刺第四季度各项建设目标,多举措确保项目顺利并网发电。
云南省永仁县地处滇中高原,光照资源丰富,项目区多为林地与农业用地。如何在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不影响当地农作物种植和生态平衡?项目建设采用“高支架+农业种植”模式,确保板下空间可继续种植经济作物,保持土地综合效益,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增收”的双赢。
由重庆北新融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巫山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64亿元,规划建设充电站92座,覆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为当地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不仅是商业项目,更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项目负责人许昌表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安装充电桩,更是为巫山县打造一张布局合理、智能高效、覆盖全域的绿色能源网络。”
从虚拟预建到现实施工,从智能建造到全生命周期运维,十一师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数字化转型为墨,重新描绘建筑产业发展底色,走出了一条速度与质量兼得、效益与绿色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