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国地联动”破难题
福建厦门智能坐便器产业质量技术帮扶工作见成效
□ 张 泸 吴阳明 本报记者 江 岱
深秋的福建厦门,海风微凉,但安百利(厦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热火朝天。流水线上,一台台崭新的智能坐便器正被有序组装、检测、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市场。“以前CCC认证耗时较长,现在认证周期缩短了30%,带动月销量提升了15%。”公司负责人站在车间门口,语气中满是感激,“这次‘国地联动’的质量技术帮扶,真帮我们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样的变化,正是今年6月至10月间,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与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智能坐便器产业质量技术帮扶专项行动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智能坐便器重要产地,厦门聚集了众多代工与自主品牌企业,承担着国内35%的产能和全球超50%的代工份额。然而,随着市场升级与标准迭代,不少企业陷入认证流程不熟、标准换版适应难、管理体系薄弱等共性困境。如何破题?一场以“问题导向、精准滴灌”为核心的帮扶行动悄然展开。
行动伊始,工作组用一个半月时间深入39家企业一线,与负责人、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收集标准解读、工艺改进、认证培训等需求112条,锚定质量短板。随后,由国家级、省级质检院、认证机构及行业协会专家组成的智囊团迅速集结,推出“标准规范对比解读+认证全流程培训+工艺技术难点突破+管理体系优化升级”的组合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帮扶路径。
8月的集中培训现场,座无虚席。面对企业提出的“认证流程耗时过长”“关键零部件检测标准不明确”等57个疑问,专家逐一解答;针对新实施的家用电器和坐便器相关国家标准,工作组通过“条款对比+案例分析”,帮助企业厘清合规要点,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产品不合格。
9月,帮扶工作组聚焦企业需求,开展一对一入企帮扶。厦门豪帝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建有综合实验室,可开展包括安全规范等标准的测试,但在EMC电磁兼容测试、新品研发过程中试验方法的设计和确认等方面存在短板。对此,检测专家针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试验数据分析、壁挂式产品安装测试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意见,并辅导企业共同开展实验室能力建设工作。
“通过质量技术帮扶,企业对接了行业前沿的标准和技术专家,补齐了自身的短板,新品的研发试验周期缩短了20%,解决了设计中出现返工回炉的难题,降低了风险成本。”该公司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近4个月的帮扶,厦门智能坐便器产业在认证进展、标准合规、技术改进和管理提升、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家企业通过简化报备流程,认证时间缩短30%;6家企业优化水泵结构,产品噪声降低5分贝;11家企业建立供应商分级机制,原材料成本下降10%。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跟踪成效,扩大覆盖范围,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帮扶方案,让质量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产品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