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10月17日上午,“知乎崩了”毫无预兆地冲上微博热搜,成了不少人当天打开手机的“开屏小意外”。
这次故障影响覆盖全平台,网页端与移动端双双“罢工”。
用户点击问题后,要么页面卡在加载转圈界面,始终刷不出答案;要么直接弹出空白页,连基本的内容框架都看不到。
更麻烦的是,部分账号还触发了异常退出,得反复输入密码重新登录,才能勉强进行操作。
这波突如其来的故障,反倒让许久没刷过存在感的知乎,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
01
“摸鱼神器” 崩了,网友反应太真实
面对这场“集体断联”,网友的反应堪称“大型人间真实现场”。
有人先怀疑自己,以为是网络出了岔子。
还有人误以为手机欠费,赶紧充了话费,结果发现问题根本不在这。
更“硬核”的用户直接把问题归到手机上,连着重启好几次设备,直到刷到微博热搜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的问题,是知乎崩了!”
最着急的要数一群“摸鱼党”,堪称这场故障的“最大受害者”。
有学生吐槽:“我正上课呢,你崩了我看什么?”
有打工人直言:“严重影响我‘摸鱼’,正看得开心呢”
有人无奈调侃:“崩了一上午,没鱼摸了,你拿什么赔?”
还有人急得反复刷新,忍不住念叨:“怎么还没修好?”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久未登录的用户,专门重新下载了知乎 APP,只为亲眼看看“知乎崩了”的盛况。
也有人好奇发问:“知乎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吗?”
直到上午10点,知乎客服才慢悠悠给出回应:“系统出现 bug,工程师正在紧急修复,建议您下午再尝试登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知乎今年首次宕机—— 此前7月23日、8月15日,平台均发生过类似故障。
02
大核心业务全线下跌,首席技术官刚刚离职
事实上,这次服务器故障恰好发生在知乎发展的一个微妙时刻。当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深入观察其近期业绩表现,发现知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首先是业绩,2025年上半年,知乎交出了一份令人担忧的成绩单。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仅为14.4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3.7%。这一数字背后,是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全线收缩。
作为营收支柱的付费会员业务首次出现下滑,收入同比下降7.1%,月订阅会员数从1470万降至1370万,流失了100万付费用户。更令人担忧的是营销服务收入,同比暴跌37.8%至4.20亿元,这既源于知乎主动优化低利润率服务,也反映出平台整体流量的疲软态势。
曾被寄予厚望的职业培训业务同样表现不佳,收入骤降43.87%至1.57亿元,官方解释为“战略优化调整所致”。
回顾过往,知乎的收入下滑早有征兆。2022年,虽然仍保持着两位数营收增长,但增长率已开始放缓。进入2023年,增速进一步降至个位数。而到2024年,公司更是首次出现全年营收负增长,今年上半年的持续下滑只是这一趋势的延续,尽管降幅有所收窄。
其次是利润情况,与营收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乎在2025年上半年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实现了净利润6237.2万元,并连续三个季度实现Non-GAAP盈利。表面看,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细究其盈利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幅降本。
数据显示,公司总营运开支同比下降30.9%,其中销售费用6.47亿元,同比下滑27.72%;研发费用2.88亿元,同比下滑29.29%;管理费用1.08亿元,同比下滑47.61%,均显著缩减。
这种“以利润换规模”的策略虽然短期内美化了报表,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令人怀疑。一旦成本压缩接近极限,而营收未能回暖,盈利局面可能难以维持。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过度压缩成本可能损害公司的长期竞争力。特别是在研发投入上的缩减,不仅会影响产品创新,还可能影响平台的技术稳定,这不禁让人怀疑,“知乎崩了”的事件是否正是技术投入不足、积累问题爆发的一个缩影。
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战略调整和财务表现承压的背景下,知乎的高管团队,尤其是技术核心,也发生了重要变动。2025年9月30日,首席技术官(CTO)孙斌因个人原因辞任,且公司未立即任命继任者。
这一人事变动发生在知乎全力押注AI战略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敏感。技术领路人的不稳定,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战略的连贯性和执行力。在各大平台都在加速AI布局的当下,CTO职位的空缺无疑会给知乎的技术路线图带来不确定性。
事实上,“知乎崩了”的热搜事件与技术核心的离职相隔不远,这不禁让人联想:高管的变动是否已经影响到团队稳定和技术维护?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因成本控制而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管理层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