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余锋:“双碳”五周年,外资应紧抓中国绿色转型机遇

中国经营报
09/26

  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深度解读中国减碳进程与外资企业机遇。

  余锋指出,过去五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深耕中国90年的跨国企业,霍尼韦尔方面认为,中国市场规模、创新活力与政策支持为外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公司将持续推进本地创新,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共绘绿色转型新图景。

  《中国经营报》: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今年正值五周年。霍尼韦尔如何评价过去五年中国在减碳领域的进展?

  余锋:五年来,中国逐步完善碳减排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革命的澎湃动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能源绿色化、城市可持续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中国积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根据国家发改委7月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8%,“十四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1.6%。这也印证了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能源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5.9%升至19.8%。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

  城乡建设绿色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97%,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6%。

  “双碳”目标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和强大动力,也为航空、建筑、制造业等行业的绿色转型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于专注可持续发展的霍尼韦尔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遇与创新空间。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在能源与低碳转型中为外资带来的机遇?又如何评价中国的投资环境?

  余锋:中国市场的规模、韧性和创新活力,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坚实依托。中国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等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也为企业带来广阔机遇。霍尼韦尔对在华持续成长充满信心。

  2025年是霍尼韦尔进入中国的第90个年头。中国不仅因庞大的市场规模而显得十分重要,更是全球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

  公司在华长期发展得益于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我们期待政策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可持续航空燃料、储能、氢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出台更多政策措施。

  中国在半导体、造船、新能源储能、生命科学和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增长潜力巨大。霍尼韦尔将继续开发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技术,善用全球经验与本地创新,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相关行业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你此前提到过邀请霍尼韦尔全球采购高管来华考察,目前进展如何?

  余锋:自2018年起,霍尼韦尔就在中国举办供应商大会。早期主要面向本土供应商及采购团队,重点探讨供应链协同,鼓励具备多业务能力的供应商服务多个板块,并取得良好成效。

  近两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几大业务集团的全球采购负责人来华参会。一方面为中国供应商提供与全球采购决策层直接对接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全球高管亲身感受中国供应链的实力与企业家精神,从而推动全球采购体系多元化与协同优化。

  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如今,全球业务线在筛选供应商时,都会优先考虑中国企业。采购决策最终取决于交货能力、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响应速度等硬指标,而中国供应链在这些方面优势突出。

  《中国经营报》:在人才培养方面,霍尼韦尔在中国是否有系统化举措?

  余锋:目前霍尼韦尔中国的大部分高管都是本土人才,中层管理层更是全部由中国人担任。这是我们长期体系化培养与员工努力的成果。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均设有多层级培训体系,还专门开设了女性领导力课程,涵盖管理与专业技能等多个维度。霍尼韦尔中国培训中心甚至单独设置整层楼作为培训空间,用于强化人才建设。

  一些数据更能说明成果。自2022年起,我们参与“中国杰出雇主”认证:2023年首度入选,2024年跻身20强,今年排名进一步提升。这不仅证明了员工关怀的成效,也体现了第三方对霍尼韦尔的认可。

  此外,我们还为销售团队和代理商开发了新课程,邀请100多家代理商负责人参加培训,内容贴近业务需求,公司管理层也亲自授课,目的就是与团队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