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IT之家 7 月 8 日消息,爱丁堡大学化学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常见的大肠杆菌进行了改造,使其将塑料瓶主要成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转化为解热镇痛药物“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转化率高达 92%,整个反应 24 小时内在室温条件下完成,且没有检测到有毒副产品。
简单来说,科研人员先是采用可持续化学方法,将 PET 塑料转化为新型中间体材料,然后使中间体与大肠杆菌作用时触发“洛森重排反应”(Lossen rearrangement)。该反应首次被证实具生物兼容性(不损伤活细胞),且细胞磷酸盐催化该过程(传统需严苛实验室条件)。
对于前述基因编辑路径,科研人员通过阻断菌体自身合成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代谢通路,然后插入蘑菇与土壤细菌基因,使 Paba 转化为扑热息痛。
项目负责人斯蒂芬・华莱士教授(Stephen Wallace)指出:“当前人们未意识到扑热息痛原料源自石油。此项技术首次融合化学与生物学,实现可持续制药并同步清理塑料污染。”
尽管商业化成果暂未落地,但华莱士强调“这是首条从塑料废料到扑热息痛的合成路径,单一学科技术无法实现”。
IT之家查询发现,相关成果已于 6 月 23 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https://www.nature.com/ articles/s41557-025-01845-5)。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