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上半年分红飙涨37.5%:QDII暴增1163%,前十大分走42%蛋糕

微博财经-财道工作室
昨天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制表

华夏时报记者 耿倩 上海报道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分红市场迎来“丰收季”。据公募排排网数据,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公募基金上半年累计分红金额超1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37.53%。

分红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债券型基金一如既往地扛起分红大旗,上半年分红金额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74.48%。令人惊讶的是国际(QDII)基金的“大爆发”。虽然该类基金上半年分红金额只占全市场的0.62%,但其分红金额却同比增长了11倍还多,从去年同期的0.64亿元飙升至7.94亿元,增幅达1163.94%。

值得注意的是,ETF基金的“吸金”能力尤为突出。数据显示,在上半年有分红的2355只基金中,分红超5亿元的基金仅有30只,而ETF产品就占据13席。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3.94亿元的分红金额登顶上半年分红榜,紧随其后的是华夏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分红金额均在20亿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分红金额的激增,反映出行业加速从“规模导向”向“回报导向”转型。他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当前政策强化引导,鼓励公募基金通过分红等方式改善持有体验;上半年资本市场走势良好,公募基金净值普遍上涨,为分红提供有力支撑;另外,随着红利策略流行,投资者越来越重视通过分红“落袋为安”。这三大因素助推公募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大增。

债基占比超七成,QDII暴增11倍

公募基金分红“成绩单”出炉。公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公募基金上半年累计分红3533次,分红金额高达1275.11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927.16亿元同比大增37.53%。

分红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债券型基金以绝对优势扛起分红大旗,上半年累计分红2856次,金额达949.76亿元,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74.48%,成为支撑公募分红规模的中流砥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QDII)基金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虽然该类基金上半年分红金额只占据公募基金全市场的0.62%,但其分红金额却从去年同期的0.64亿元飙升至7.94亿元,增幅高达1163.94%。从同比增长幅度上看,位居各类基金之首。

权益类基金同样表现亮眼。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大增 229.62%至225.32亿元,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17.67%;混合型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增长76.94%至46.01亿元,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3.61%。可以看到,权益市场在上半年的结构性机会中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收益。

“上半年分红数据的亮眼表现,体现出债券和股票等基础市场行情转暖,基金整体收益提升,具有较强的分红能力。”前海巨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同时,监管部门出台鼓励分红政策,推动基金公司分红意愿增强。当下,基金公司更注重分红机制,加大分红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债基的稳定分红源于债券市场的稳健表现。龙舫认为,2025年债市整体表现稳健,债券基金积累了较多利润,具有较强的分红能力。且债基的产品规模扩张较快,促使基金公司通过大比例分红来适当控制规模。再者,债基投资人有很大比例是机构投资者,这类机构客户的分红需求较强,因此基金管理人为了满足投资者需求,选择将债基定期进行分红。

QDII的高增长则与全球资产配置机会增多密切相关。“QDII基金主要分为商品类、股票类及债券类基金。其中,黄金、铜等大宗商品今年价格大涨,导致商品类QDII基金净值大幅上涨,为相关基金的分红提供了基础。”龙舫强调,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强劲,导致港股类QDII基金收益大幅提升,这也增加了该类QDII基金的分红能力。此外,部分QDII基金合同要求定期分配基金收益,在今年QDII基金收益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也促使分红金额同比激增。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拿下分红冠军

在个股分红层面,ETF基金的“吸金”能力尤为突出,成为行业“黑马”。在上半年有分红的2355只基金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3.94亿元的分红金额登顶上半年分红榜,这一数据超过了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全年分红总额。紧随其后的是华夏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上半年分红金额分别达26.83亿元和24.35亿元。此外,中银丰和定期开放债券基金以20.03亿元的分红跻身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共有9只基金分红金额超过10亿元,而被动指数型基金就占据6席。除了榜单前三,还有南方中证5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泰柏瑞红利ETF上半年分红金额在10亿元以上,金额分别为16.02亿元、13.24亿元、10.28亿元。

被动指数基金的强势表现与被动投资特点密切相关。“ETF基金能够有效捕捉市场贝塔。沪深300ETF等宽基指数基金紧密跟踪市场基准,2025年上半年,即便市场存在波动,这些宽基指数仍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净值稳步提升,为分红奠定了坚实的资产基础。”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它涵盖了A股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300只股票,覆盖多行业龙头,这种广泛的分散性降低了单一股票波动带来的风险,使得基金收益相对稳定,为持续分红提供了保障,满足了长期资金对稳定性的需求。”

另外,陈兴文补充,相较于主动管理基金,ETF的管理费率显著较低,长期下来节省的成本会转化为投资者更高的净收益,并通过分红或再投资产生显著的复利效应,这对长期财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从市场环境来看,A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有效性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低成本、透明、高效的被动投资理念逐渐得到更广泛的认同,资金不断流入头部宽基ETF,形成了一种长期趋势。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不仅扩大了基金规模,还直接增强了其分红能力。以沪深300ETF为例,其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资产可以用于分红,从而提升分红总额。”陈兴文称。

头部效应加剧马太分化

当下,分红行为已成为公募基金行业普遍现象。基金公司层面,上半年共有138家公募机构实施了基金分红,其中103家机构分红金额不低于1亿元。

其中,华泰柏瑞基金以113.69亿元的分红总额拔得头筹,旗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华泰柏瑞红利ETF两只产品累计分红94.22亿元,贡献了主要分红金额。易方达基金以69.86亿元紧随其后,其分红次数达146次,是分红最活跃的基金公司之一。此外,华夏基金、博时基金、中银基金、嘉实基金这4家头部公司分红金额均超过5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整体实力。

从上半年分红数据来看,公募基金头部效应明显。数据显示,分红金额前10名的基金公司合计分红537.71亿元,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42.17%。值得关注的是,中银证券、永赢基金等中型公司上半年分红金额超过20亿元,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而部分小型基金公司分红金额不足千万元,行业分化态势显著。

“头部公募机构在分红规模上的领先,体现了其资金实力与管理能力。”武泽伟表示,“头部公司通过高频次、高金额的分红,增强了投资者粘性,形成‘马太效应’。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集中化趋势可能进一步强化头部机构的市场主导地位。”

展望下半年,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分红行情有望持续。“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者理念的不断成熟,ETF基金的分红潜力依然巨大。”陈兴文称,投资者应以战略眼光看待ETF基金的分红能力,将其作为资产配置中的核心工具,在市场波动中坚定持有,通过再投资分享被动投资的长期复利成果。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分红不仅是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更是选择基金产品的重要参考。武泽伟建议,投资者在关注分红金额的同时,更应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和投资策略,选择真正能够为投资者创造持续价值的基金产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