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日前在成都举行,大会期间,微短剧成为参会者热议话题。业内人士表示,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奇艺、抖音等平台也跨界入局,成为微短剧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分析认为,随着大众对微短剧接受程度增加,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电商产业、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
微短剧试水定制内容
近年来,用户娱乐消费习惯的碎片化、轻量化趋势明显。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预测,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在大会上直言:“微短剧是基于人机交互和大数据算法应运而生的颠覆性内容形态。”
对此,爱奇艺以诉求制定战略,通过用户分层运营,推出每集5~20分钟时长的横屏短剧,主打90后、00后女性与高线城市用户。例如《大王别慌张》轻松解压,播放时长突破5亿分钟;《超越吧!阿娟》致敬平凡奋斗者,让每个拼搏的人找到共鸣。爱奇艺通过调研发现,这类微短剧在上下班通勤、午饭间隙特别受年轻人青睐。“这类微短剧就像半独立的剧集,是他们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文娱内容。为了能获得更好的‘电子榨菜’(电子娱乐),短剧用户的付费意愿也会更强。”爱奇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1~5分钟的竖屏微剧,覆盖下沉市场,用户除了有想节约社交成本的年轻人,更包括蓝领、银发群体,这部分人群往往喜欢简单直接的道德叙事,对孝道文化、家族伦理题材接受度更高。记者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方面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微短剧从业者注意到这方面的用户需求,由此打造更多定制内容。
AI深耕内容创新
技术革新成为微短剧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快手去年下半年上线可灵AI,开启了AIGC内容落地探索,目前已经迭代升级近20次,累计生成超6500万个视频和超1.75亿张图片。随后,快手在AI应用上按下加速键,去年7月官宣“星芒短剧×可灵AI大模型”创作者孵化计划,为创作者提供平台参投、流量分账等扶持政策;去年9月,推出“星有灵犀—AI短剧创作大赛”,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5013万次。
内容创新上,红果短剧即将上线“灵枢2.0”创作者工具,为创作者提供选题热度分析、剧本智能诊断、项目数据复盘等全流程支持。抖音在今年3月举办过一场AI短剧主创交流会,其中,《35岁社畜默示录》导演龙新远受邀出席。公开资料显示,该剧登上了春节期间抖音短剧的热播推荐榜。根据主创透露,AI应用在微短剧制作中起到重要的降本作用。在活动现场,导演进一步表示该剧制作成本下降约70%,颇有种回到短剧最初低成本出作品阶段的感觉。
今年年初,创壹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由凌云光和芜湖京新共同投资。吸引资方注意的一个原因就是,创壹科技此前推出的悬疑短剧《柒两人生》,目前累计播放量超过5.7亿,全剧60%的内容采用虚拟制片制作。
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参加网络视听大会分享了AI在经典IP现代化改编中的应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平台能够快速解构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他指出,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将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内容创新平台。
观点
“微短剧+”拓展多元价值
大会论坛聚焦行业未来趋势:精品化与工业化协同、题材破圈与形式创新、平台生态赋能。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表示,短剧应由专业创作者主导、坚持以讲故事为核心打造影视IP。爱奇艺微剧业务总经理孙晨阳则认为,微剧需从强情绪转向舒展节奏、推动题材多元化,平台将开放电影级IP资源、引入竖屏制作团队并提供标准化剧本工具降低创作门槛。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影视负责人曾映雪表示,微短剧已成为公司精品多元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IP改编和技术赋能,他们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建立“大传播”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培养学生掌握竖屏美学、快节奏叙事等新型技能。
微短剧论坛讨论现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总结道,短剧用户与长剧用户并非割裂群体,短剧创作应当立足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社会观察,以小切口呈现时代主题,实现热度与价值的有机衔接。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