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或将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第1个盈利企业!
在普遍“烧钱”的自动驾驶赛道,盈利,一直是一个遥远而奢侈的目标。但如果我们围绕小马智行这家公司,近两年来最详细的财务数据,或许能看到它箭在弦上的盈利讯号!
现阶段,小马智行的主要营收来自3个环节: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占9.2%)、RoboTruck(自动驾驶货运服务,占48.48%)和技术授权(占42%)。可看到,备受外界关注的Robotaxi占比不高,但高达157.8%的收入同比增速和车费收入超3倍的增长,证明了其增长潜力和快速提升的商业转化率。
今年二季度,小马智行总营收达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达1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7.8%。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长超3倍,显示出其业务的良好增长态势。尤其北京、广州等地付费用户数增长显著,单季度乘客车费收入环比提升30%。
目前,占比合计超过九成的RoboTruck与技术授权业务,共同构成当下小马最坚实的营收「安全垫」。以RoboTruck为例,通过构建「技术-车辆-场景」的黄金三角,其业务已进入规模化运营的边际效益显现阶段。这不仅带来了营收(2024年营收4040万美元,同比增长61.3%)和运营里程(累计超500万公里)的快速增长,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使得小马智行能够在不依赖持续外部「输血」的情况下,有力地支撑前沿业务Robotaxi的研发与市场扩张。
这样的,业务结构带来小马智行围绕毛利率的阶段性趋稳。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46.9%,到2023年23.5%,再到2024年、2025年分别达到10.5%和16.3%,尽管尽管绝对值在降低,但总体已经开始趋于稳定。
也就意味着,这家公司已经度过早期高毛利但不可持续的研发探索期,转而开始进入一个与规模化、商业化相匹配的、更可持续的利润模型阶段。
毛利率「趋稳」而非「震荡」!恰恰反映小马智行的业务重心从技术验证开始市场渗透做战略转变,而这种信号,可被外界视为公司在为走向盈利提供基础。
招股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加69%。这一时期正是小马投入集中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量产攻关的重要阶段。通过与北汽、广汽合作加速量产第七代Robotaxi,降低成本至前代70%,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单车成本下降。其中最为昂贵的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了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了68%。这种成本的大幅「瘦身」,一方面降低了单车部署的门槛,一方面也是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铺平道路。
一份稳健的营收结构、一组趋稳向好的财务指标,以及一次指向性明确的前瞻性投入,所有人都能看到,围绕这份招股书,小马智行不是在向资本市场证明其成长性,而是论证接下来率先撞线、成为行业首个实现盈利的路径的可能性。
163亿募集规模,小马智行对“钱”的欲望超过了奇瑞!
在自动驾驶行业普遍不盈利的今天,很多人都把这类企业回港上市看作是一种求钱续命的规定动作。但当我们结合这份招股书,又能看出相比于短期的收入、亏损,募集资金的总额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反映一家企业,对于行业长远发展的信心。招股书披露,回港IPO,小马智行总计达163亿元的募资规模,不仅远超同行6倍、甚至达到不久前刚刚上市的整车企业—奇瑞募资规模的2倍!
有人将其解读为是一家科技公司对行业前景的盲目自信,但结合实际业务可以发现,这或许成为其冲击盈利的「关键弹药」。
招股书披露,通过技术研发和量产攻关,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的成本已经得到大幅优化,意味着技术临界点已被触及,盈利的曙光初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重要一步。
了解一下科技企业发展节奏的人或许清楚。这一步,往往是风险最低的资金投入。
具体来看,募集资金用途主要被划分为三类:1、40%用于商业化和市场开拓,未来五年,全力推进L4技术在出行和货运领域的大规模商业化;40%用于技术研发,持续投入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及解决方案的研发,以保持并扩大技术领先优势;3、20%用于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补全技术能力,搭建强大的产业链生态。
这表明两地上市后,小马并非漫无目的求援解渴,而是有节奏、有重点地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持续加固自身的技术护城河。尤其在战略投资和收购方面的投入,和国内单一依赖资本续命的纵目科技、魔视智能形成鲜明对比。截止发稿前,丰田中国官方透露,与小马智行基于BZ4X打造的自动驾驶车辆,将2026年于中国市场进行规模化商业运营。
这些细节都说明,小马智行已不再局限于「自身发展」,而是开始通过生态布局巩固行业话语权。这种围绕一整套技术研发、规模落地以及生态布局的节奏感,正是小马智行在商业化前夜,向外界构建出的最具价值的商业体系。其本质上,是小马智行对于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和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
相比文远,市场更看好小马智行什么?
过去在自动驾驶行业,外界习惯关注融资额和盈利数据,但对于真正懂财务数据的投资者而言,一家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更能反映其健康度!从招股说明书来看,小马智行所展现出的,是它已经从早期完全依赖外部「输血」的阶段,向自我「造血」和精细化运营能力开始过度。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计划在港股二次上市,相比于文远知行等同级竞品,资本市场对于小马智行的期待值显然更高;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大家看要的,不仅是它跑得有多快,还有未来能走多远的确定性与节奏感。
很多人都忽略了,小马智行是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政策后,首家以保密形式提交港股双重上市申请的自动驾驶企业。
意味着,相比于其他企业,小马智行是第1个享受专属的预沟通机制,由上市科组建专家团队一对一辅导,针对自动驾驶行业特性定制披露规则,缩短审核周期。来自资本市场的「绿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即是对企业资质、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肯定。
从实际运营数据来看,这种「偏爱」并非无迹可循。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营收为3543万美元,同比增长43.3%,相比同类型企业明显更快的增速,显示出其在市场拓展和业务推进上的高效执行力。
如果说营收是衡量企业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那么另一关键指标指向亏损率的把控。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净亏损9064万美元,尽管较上年同期5176万美元有所扩大,但以其营收3543万美元计算,亏损率为256%;而文远知行同期净亏损7.92亿元,以其营收2亿元计算,亏损率高达396%。意味着小马智行在成本控制、运营提效等方面更有自己的体系化性格。
营收增长率更高、亏损率更低都说明,小马智行在规模扩张与财务健康之间,相比同类企业找到了一定的平衡点;既保持了高科技公司的技术锐度,又具备了成熟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可见在港股的二次上市是其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战略动作,是其技术实力、经营能力与战略眼光的必然结果;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小马智行的回港上市也不仅是一次资本事件,甚至可能成为整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转折点。
接下来,随着小马智行在港股市场的落地,其商业化进程与技术迭代还将进一步加速的同时,也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