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计阿里202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2381亿元(同比+7%)。核心业务持续回暖,淘天CMR增长稳健,云业务AI商业化加速(预计+18%),国际业务增速亮眼(+30.8%)。战略投入加码AI基建,机构看好估值修复。
阿里巴巴将于北京时间5月15日盘前发布2025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根据彭博一致预期,阿里第四财季营收2380.99亿元,同比增长7%。调整后净利润290.98亿元,每股收益12.47元人民币。
上季度回顾:核心业务回暖,复苏势头强劲
财务表现优异:
总营收 2801.5 亿元(同比 + 8%),超市场预期;
净利润激增 333% 至 464.3 亿元,得益于经营效率优化与投资收益增长;
经营利润同比增 83% 至 412 亿元,盈利质量提升。
核心业务复苏:
淘天集团:CMR 达 1007.9 亿元(同比 + 9%),88VIP 会员数 4900 万,用户粘性增强
阿里云:收入增速双位数(+ 13%) ,AI 相关收入连续 6 季度三位数增长,成增长主引擎
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同比升 32%,跨境电商强劲,成新增长点
战略投入加大:
资本开支环比增 80% 至 318 亿元,投向 AI 算力集群与全球数据中心,算力储备超 10 万张 A100 等效卡。
本季度核心看点:电商持续回暖,AI商业化加速打开增长空间
核心电商:GMV与CMR双增长
据机构预测,淘天集团第四财季业绩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速约5%,主要受益于国内"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及平台运营效率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速显著超越GMV增长:麦格理预计CMR同比增长10%,野村证券预测增幅达9.7%,主要得益于平台抽成率的结构性优化。
盈利能力方面,浦银国际预计淘天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2%至394亿元,利润率稳定在40%水平;麦格理则更为乐观,认为整体经调整EBITA增速可达13.7%,主要源于非核心业务亏损收窄及电商运营效率提升。
云业务:AI赋能打开增长空间
AI技术突破正为阿里云注入新动能。国海证券预计第四财季云业务收入增速将提升至16%,摩根士丹利预测增幅可达18%。增长动力主要来自:
AI需求爆发:DeepSeek大模型商业化加速,带动算力需求激增,与宝马、苹果等头部企业的AI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技术壁垒强化:最新发布的Qwen2.5-Omni多模态模型及推出的Qwen3持续巩固技术领先优势;
战略投入加码:未来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投入计划,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奠定长期竞争优势。
关税影响可控 消费替代效应显现
针对近期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影响,浦银国际研究显示,阿里巴巴平台年销约5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仅占整体交易额不足5%。分析指出,消费者可能转向国产品牌替代,进一步弱化关税政策对平台的实际影响。
整体收入:2025 财年第四季度(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预计合并收入 2385.63 亿元(同比 + 7.5%) ,剔除 959.95 亿元内部交易抵消项。
核心业务:
淘天集团:收入 979.11 亿元(同比 + 5%),CMR 695.67 亿元(同比 + 9.4%,占比 71% ),佣金等 283.44 亿元;88VIP 增强粘性,高净值用户年消费为普通 3 倍。
云智能:收入 301.74 亿元(同比 + 17.9%),AI 收入占比超 15%,DeepSeek 商业化加速,服务头部客户,技术壁垒提升。
国际数字商业:收入 358.90 亿元(同比 + 30.8%),速卖通 Choice 单量 + 45%,Trendyol 市占率超 60%,新兴市场渗透佳。
其他业务:
本地生活:收入 160.36 亿元(同比 + 9.6%),高德 DAU 超 3 亿,与饿了么协同。
菜鸟物流:收入 242.72 亿元(同比 - 1.2%),国际物流占 65%,单包裹成本 - 8%。
大文娱及其他:大文娱收入 51.72 亿元(同比 + 4.6%),其他收入 554.36 亿元(同比 + 7.7%,含创新与投资收益)。
收入结构:
合并收入 = 淘天 + 云智能 + 本地生活 + 菜鸟 + 国际商业 + 大文娱 + 其他(净额),经计算为 2385.63 亿元。剔除内部交易收入约 959.95 亿元,如菜鸟物流、云技术支持等内部服务收入。
机构评级与预测
分析师共识:阿里“核心修复+创新突破”双主线清晰,Q4财报若验证云增速超18%、国际UE持续改善,估值压制因素有望解除。
建议关注财报电话会中对AI资本开支回报率及股东回报计划的表述。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