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半导体公司将于2025年7月24日公布25财年第二季度最新业绩
市场对25财年第二季度营收普遍预期为27.3亿美元,对比上一年同期约34.6亿美元,整体出现下滑迹象,反映出公司产能利用、产品组合及成本调度等多种压力。净利润7692万美元,机构测算公司二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可能仍然显著,整体估算处于相对低位,调整后每股收益或从去年同期0.38美元进一步下探到约0.085美元。
当前主营业务的消费类及微控制器芯片在行业中仍维系一定市场地位,对公司整体收入贡献虽有下滑,但稳住了基本盘。同期投入比重较大的高性能芯片和碳化硅相关项目在此前一个财季贡献约10亿美元收入,同比虽然略有回落,但后续仍有潜在扩容机会。
25财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2亿美元,同比减少27.3%,净利润从上一年同期5.13亿美元缩减至0.56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从约0.54美元下降至0.07美元,降幅显著。
管理层在高库存和外部需求疲软之下继续推行成本与产能策略,希望稳定较弱时段内的营运效率。企业主要产品线当季营收约10亿美元,同比下滑并未失控,不过管理层承认短期需求面并不乐观。公司对这一部分的整体研发布局仍浓厚,预期后期在市场回暖的背景下大概率支撑业绩反弹。
核心技术的快速迭代被视为恢复营收增量的关键环节。公司此前在碳化硅与射频器件领域投入较高人力与资金,期待透过拓展200mm制造及提升自研产线良率,推进高附加值订单的争取。加强制程优化不但能改善成本,也能让相关产品具备更高耗能效率,在客户评测与后续交付中能形成技术壁垒。
管理层倾向在下一阶段持续整合多条生产线,集中攻克制程瓶颈与功耗比难题。倘若能在碳化硅模块上保持领先,公司相信此举可为长期业务打下相对稳定的收益基础,并平衡其他方向的收入波动。
企业面对宏观需求不明的形势,一方面加强与下游客户的协同,另一方面也坚持对上游供应链管控进行细化。业务团队期望通过灵活的交货与产能调整,减少原材料涨价与存货积压的风险。
管理层提出重新布局欧洲与亚洲部分厂区的产能分配,以期在本季度逐步恢复合理的稼动率,并借此压降供应链后段翻修成本。持续推进数字化与自动化管理,使各制造环节能快速应对订单起伏。有能力保持一定安全库存时,也能在终端需求突然回温之际迅速响应,不错过潜在机遇。
意法半导体在车用芯片、智能工业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保持研发投入,希望在下半年至明年初陆续获得验证与量产。
多家机构评估,新能源市场与可穿戴市场或带动高性能微控制器、PMIC等产品的额外需求,公司若能在满足客户多元化指标的前提下提升良率,将为第二季度乃至全年业绩带来一定支撑。
个人电子业务虽短期承压但仍有部分高阶传感器订单。管理层试图强化上下游合作关系,将部分应用方案与下游厂商做深度协作,以争取OEM端更多设计资源,加大对未来新应用的渗透。
本季度公司对资本开支的规划将采取稳健而务实的策略。虽然汽车与工业市场需求未能完全恢复,但研发端依旧维持足额投入,侧重于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和高端微控制器等潜力项目。
管理层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对阶段性冗余产能进行必要的削减,使资金更多流向可预见收益较高的板块,与此同时,对偏传统的产线做出弹性管控,避免因对未来需求误判造成新的库存积压风险。
这类配置思路背后,是对宏观周期变化和公司内部项目周期的综合考量,若该策略执行得当,或为下半年赢得财务弹性并沉淀技术优势。
多家卖方机构倾向看多公司后期的潜在表现,普遍给出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理由是看重其在汽车、工业以及个人电子等多元领域积攒的技术沉淀,以及控制成本、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有望在后几个季度慢慢起效。
部分分析师持中性立场,从近期行业环境中看到电动车渗透率与传统制造业需求恢复同时放缓的现象,担忧公司利润率承压的周期较预期更久。
另有部分研究师对公司管理层在产能利用率以及研发大投入之间的平衡能力持观望态度,认为若后续工业与汽车市场的恢复速度低于预期,二季度的产能计划将需要再作调整,成本摊薄成果也要更多时间才能充分体现。
意法半导体在上一季度的多项数据出现明显回落,公司通过强化碳化硅布局和射频器件制程创新,并在核心业务中维持稳健投入,努力在短期艰难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多家机构对其后续表现持相对乐观态度,理由是该企业拥有原有技术基础与长期客户黏性,只要能平衡投入节奏与产能管理,盈利能力在底部区间有较大概率获得修复。
综合来看,本季度业务走向依旧存在波动,但若高价值产品、汽车电子相关研发以及工业应用需求逐步回暖,公司后续的营收和毛利具备一定回升空间。
此内容基于tiger AI及彭博数据生成,内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